前不久,百威亚太(01876)刚交出了一份差强人意的“年报成绩单”。如今,2025年一季度销量、营收、净利的又双叒叕下滑,无疑道出了这家高端啤酒巨头当下的发展压力。 5月8日,百威亚太发布2025年一季报表示,期内,公司总销量约19.74亿公升,同比减少6.1%;收入14.61亿美元,同比减少7.5%;毛利7.45亿美元,同比减少7.5%;净利润2.34亿美元,同比减少18.47%;正常化每股基本盈利1.78美分,上年同期为2.26美分。 而据4月16日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2024年的业绩也没好哪儿去。2024年,百威亚太营收62.46亿美元,同比下滑8.9%;净利润7.5亿美元,同比下滑14.77%;销量方面为84.8亿公升,同比下滑8.8%。 业绩“失利”,百威亚太的股价近一年来也呈震荡下行之势——2024年至今,其股价已经累跌超40%,目前百威亚太股价仅8港元出头。 二级市场向来都遵循“称重机”理论,故而百威亚太业绩多次“失利”的背后也不得不引起外界的思考,究竟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公司又该如何调整呢? 高端化“失速”,换帅力挽狂澜 作为一家业务遍布全球的国际型啤企,百威亚太主要在中国、韩国、印度、越南和其他亚太地区分销其啤酒品牌组合,产品主要包括百威、时代、科罗娜、福佳、凯狮及哈尔滨等。 在这其中,中国市场是百威亚太的核心收入阵地,早在2022年中国市场就为百威亚太贡献了超过75%的营收。而韩国、印度市场近年来由于一直保持较快增速,也逐渐成为公司重要收入来源地之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便百威亚太韩国、印度区市场保持较快增速,但由于国内啤酒消费疲软等原因影响,中国区市场“量价齐跌”的表现也无疑拖累了公司整体业绩。 具体来看,亚太西部:2024年中国区销量/吨价分别内生同比-11.8%/-1.4%,主要系公司核心的即饮渠道消费疲软及行业竞争加剧所致,24全年中国区市场份额减少1.49pcts。单Q4看,中国区销量/吨价分别内生同比-18.9%/-1.4%,主要系公司积极推进库存去化(约占销量降幅的1/3)叠加需求疲软所致。 印度则延续高增势头,24全年及Q4公司P&SP收入增长均接近20%,目前已位列全球四大市场之一。整体看,亚太西部24Q4销量/吨价/EBITDA内生同比-17.0%/-0.1%/-20.4%,利润端承压主要系中国区销量降幅较大、规模效应弱化,叠加原材料成本红利收窄所致。 亚太东部:2024年公司韩国市场投入效果显现,Cass、Hanmac等产品持续增长,带动总份额同增3.49pcts,叠加提价红利兑现以及规模效应强化,亚太东部销量/吨价/EBITDA内生同比+3.6%/+8.7%/+33.2%。 单Q4看,亚太东部销量仍同比高增8.5%,吨价内生同降0.6%,主要系23Q4韩国以外其他国家的一次性合约利益导致基数较高;而利润端销量高增及规模效应带动之下,24Q4亚太东部EBITDA内生同增+17.0%。 而结合2025年一季报来看,中国区市场持续表现不佳也继续拖累百威亚太最新业绩。 据一季报披露。于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总销量及收入分别减少6.1%及7.5%,主要受到中国市场持续面临的挑战所影响,但被韩国市场的强劲表现所部分抵销。中国的不利区域和渠道组合使得每百升收入减少1.5%。另外,受营运去杠杆化及商业投资增加所影响,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减少11.2%,而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率则下跌140个基点。 业绩接连下滑的背后,也逐渐道出了百威亚太高端化“失速”的事实。 据Euromonitor数据,百威亚太中国高端市场占有率在2015年时将近50%,到2020年下滑到42%左右,近年下滑趋势还在持续,目前已降至40%左右。 反之则是本土品牌的强势突围,譬如,2024年上半年,华润啤酒中档及以上产品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高档及以上产品销量增长超10%;燕京啤酒中高档产品营收占比68.54%,珠江啤酒高档产品营收占比61.03%。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消费需求变化、品牌吸引力下降等因素导致百威亚太的高端统治力松动,百威亚太也不得不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强化本土决策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深耕中国啤酒行业40余年的程衍俊被委以大任,接任前任CEO杨克的“CEO大棒”。 新CEO程衍俊在上任后迅速明确了新的战略调整方向。首先,他将重点聚焦于百威和哈尔滨啤酒两大品牌,计划通过重新与消费者建立联系,推动市场份额增长。此外,从市场与渠道方面来看,百威亚太战略重心也逐渐转向供应链优化与本土化深耕。但后续百威亚太新CEO能否力挽狂澜失速的业绩,仍有待时间的检证了。 市场竞争“白热化”,8元档成必争之地 纵观近些年的啤酒行业发展史,结合量价复盘,不难发现,总量啤酒格局已定,低价竞争无法带来增量与吨价增长(通过提价),高端化升级是实现我国啤酒行业价增的长期源动力。 “量”方面,从2000年至2012年我国啤酒行业处于明显的增量上行阶段,竞争导向为市占率提升,到2013年至2017年的缩量调整阶段,行业迈入高端化准备期,再到2018年后进入产量下行阶段,高端化至今仍是发展主线。 “价”方面,2000年至2012年,我国啤酒行业在跑马圈地及低价竞争,行业格局加快成型;)2013~2017年:低端需求萎缩,高端化需求初现,而百威独享高端化红利,通过高端化快速提升份额;2018至2023年,竞争格局企稳,高端化成为核心主线,我国啤酒行业吨价大幅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然而,伴随着啤酒高端化进程迈入一个新的“新阶段”——啤企高端化竞争更加激烈,8元价位成为竞争主战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啤酒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啤酒产量3521.3万千升,同比下降0.6%。在这其中,中国高端啤酒市场规模仍保持攀升态势,预计2024年将达2800亿元,占整体大盘的40%。与此同时,伴随着高端啤酒市场逐渐成为行业价增的源动力,华润啤酒、青岛啤酒等啤酒龙头纷纷加剧在高端化市场的挖掘。 从价格方面来看,目前8元价位成为竞争主战场。华润啤酒高管在业绩说明会指出,10元以上高端酒的增速更快,是因为基数较低,而8元细分价位是扩容最快的,也是目前中国啤酒高端化竞争最激烈的。 此外,华创食饮曾在相关研报中指出,2019年至2023年间,行业销量结构已从“大底尖顶”升级为“金字塔形”。未来5年,高端化迈入第二阶段,核心仍是8元以上持续扩容,且8元-10元取代6元价格带是高端化确定性较高逻辑。 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威亚太也不得撕下“高大上”的标签,具有性价比突出的产品,加大对具有性价比的8元档布局。据阡乐科技观察,百威亚太旗下哈尔滨啤酒,已经将部分市场资源针对性转移到8-10元价格带,以强化在这一细分市场的竞争力。 然而,伴随着公司在高端啤酒市场的“失速”,百威亚太要做的不仅仅只是加速布局8元价格带。 在行业分化及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下,未来竞争显然将围绕产品创新(如精酿、联名款)、渠道下沉(低线城市渗透)和数字化营销展开。此背景下,百威亚太应聚焦产品创新与优化,开发更高端、更具特色的超高端啤酒产品,如限量版、精酿版啤酒,满足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同时创新产品吸引更多消费群体,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此外,公司在巩固传统渠道优势之外,还应拓展销售渠道,加大对夜场、餐饮等传统渠道的投入,开拓电商平台、便利店、社区团购等新兴销售渠道。 综上来看,百威亚太想要扭转接连下滑业绩,实现强势突围关键在于供应链效率提升、精准产品创新、渠道多元化及本土化深度执行上。新任管理层的战略转向(如程衍俊的供应链优化与本土化经验)或为关键变量,但需警惕本土品牌的高端化追赶与消费趋势的快速变化。若策略执行得当,其在亚太市场的品牌矩阵(科罗娜、福佳等)仍具备长期竞争力。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