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正在成为当代打工人最灵验的社交货币。 近期金价如同坐上过山车,国际金价一度逼近每盎司3500美元,国内首饰金克价不断在千元关口徘徊。每当大盘稍有波动,办公室便传来一片哀嚎,哪怕是刚入职的新同事,只要聊起金价,气氛立刻热络。 金价起起落落,各类“买金暴富”的消息频频刷屏。今年春节期间,“江苏一女子十年前买金净赚30多万”的新闻曾引发广泛关注,而年初的金价比现在还低了近百元。 在这种看似“躺赢”的财富诱惑下,大批新手蜂拥入场:有人借钱买金,有人频繁交易试图“高抛低吸”,也有人在金条还未发货时就已陷入亏损。不久前,“金价暴跌有人一夜亏47万”的新闻更是登上热搜。 社交平台上的讨论从未停歇,一边是“长期持有肯定会涨”的自我安慰,一边是“还会跌吗?该不该加仓”的焦虑不安。几乎每位观望者都曾幻想过:如果自己十年前开始买金,或许已经财富自由,又何苦为眼前这点波动坐立不安。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那些十多年前抄底黄金的人,如今真如我们想象中那样轻松躺赢了吗?我们找到了几位黄金市场的“老玩家”,请他们讲述这十余年来的金价涨跌与真实经历,看看那些看似唾手可得的暴富神话,究竟离现实有多远。 十年前“抄底”黄金的人, 多数早已离场 进入2025年,金价走势愈发魔幻。在多国央行持续购金、美联储释放降息信号,以及特朗普“抽象执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盛世藏古董,乱世买黄金”的老话仿佛再度应验。 国际金价自年初每盎司2600美元左右一路飙升,累计涨幅已超过30%。 即便是年初才入场的买金者,四个月来的收益也已接近银行定存利率的五十倍。在当前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这一回报显得格外诱人。 十年间国际市场黄金价格走势 |来源:世界黄金协会 其实,这并非黄金第一次吸引全民目光。时间回到2013年,一群普通中老年女性曾在全球黄金市场掀起巨浪,成为当年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投资黑马。 那年4月,因塞浦路斯央行传出将抛售4亿欧元黄金,引发市场恐慌,华尔街机构趁机做空,金价短期内暴跌至每盎司1322美元(当年汇率折合人民币约261元/克)。 金价动荡之际,一群被统称为“中国大妈”的民间投资力量迅速出手。在短短两周内,她们凭借上百吨的购金量,将金价硬生生从谷底拉升至每盎司1480美元(按当年汇率约292元/克)。她们的事迹甚至登上了《华尔街日报》,“DAMA“一词由此成为现象级热词。 如今距离那场轰动一时的购金风暴已过去十二年,金价早已翻倍。对比同期北京二手房均价的涨幅,黄金甚至实现了其两倍的回报。有网友粗略计算,如果当年有人花27万元购入一块1000克金条,持有至今,净赚超过50万元。 来源:China Daily 听起来令人艳羡,现实却充满了反转。那场所谓的“抄底”行动,其实只抄在了半山腰上。短暂反弹后,黄金市场随即陷入漫长的低迷,金价一路下行,当年的买入者自此被套牢,足足等了七年,才渐渐看到解套的希望。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那些在十年前早早买金的人,如今都怎么样了? 可以确定的是,漫长的等待几乎已经让大多数人悄然离场。有些人期待赚快钱,受不了长时间的亏损便早早“割肉”;而留下的人,在一次次盼涨落空的煎熬中,信心也逐渐被消磨殆尽。多年后当终于能够解套,更多人选择立刻清仓。 “能坚持长期持有的,是极少数,认知和心态缺一不可。”90后陈蓉在一家上市公司担任财务工作,她告诉我们,自己的母亲也是当年“抢金潮”中的一员,只不过并未坚持到最后。 “我妈那时候是听银行上班的朋友推荐,把老房子拆迁分到的赔偿款,二话不说全拿去买金了,她其实根本不懂这个市场。”陈蓉回忆说,母亲当年买入不久后便赶上长达数年的熊市,金价持续低迷,一直处于被套状态。 2019年金价略有回升,她母亲便赶紧全数卖出,“生怕又跌回去”。七年过去,二十多万在金市里兜兜转转,最终的收益甚至还不如存在银行吃利息。 “那几年房价猛涨,我爸老唠叨,说要是这笔钱当年拿去买房,早就赚了。两人为这事没少拌嘴。”在陈蓉看来,母亲之所以没能坚持,既是因为胆子小,被长期亏损吓怕了;更因为对于一个普通工薪家庭来说,黄金投资虽稳,但回报周期太长,缺乏足够的底气和耐心。 网友们翻出压箱底的金子悔不当初,但也证明了“忘记”是最好的持有方式|来源:小红书 “据我观察,那些真正能坚持下来的,要么是压根不当投资看,买回来压箱底;要么就是家底厚,手里闲钱多,不在意短期涨跌。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如今的陈蓉,也加入了买金大军。不同于母亲当年的孤注一掷,她选择了更稳健的小额定投。这个习惯她已经坚持了两年,即便期间金价翻了一番,她也从未动过卖出的念头。“我从不指望靠它暴富,就当是另一种存钱方式,有闲钱就买点,没钱就停一停。” “买实物黄金”,老玩家的共识 正如陈蓉所说,能穿越黄金十多年起伏而仍在场中的老玩家,往往都兼具认知、家底和心态。 而在这三者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信念感。 住在山东的80后Amy就是这样一位“信念型”买金者。她对黄金的热情极高,“我是激进派,有钱就买,从不在意短期波动。只进不出,一直拿着。”她最长的一笔黄金投资,至今已经持有十四年。 “我一直觉得,如果有一天金价涨到1500元一克,你还会在意当年是680还是710买的吗?”她反问。 Amy是典型的黄金老玩家,家庭经济宽裕,生活压力不大。黄金于她既是资产配置,也是情感寄托。从2011年起,只要手头有盈余,她便会买入黄金,至今收益已近百万。即便经历过2013年的“金价跳水”,她也没有动摇。 “我买金时,克价大约400元,后来跌到220元时,我反而觉得是机会,趁着价低立刻加仓。”Amy回忆道。 Amy十四年来的黄金投资收益|来源:受访者提供 经此一役,让她在黄金市场中练就出波澜不惊的心态:“前阵子金价暴涨,很多人问我怕不怕跌,但我起点就是‘腰斩’,已经习惯了。” 除了坚实的心态,Amy认为影响长期持有的最大因素是持有形式。“我买的都是实物黄金,拿在手里跌了也不觉得亏。因为我知道早晚会涨回来。纸黄金就不一样了,看着数字浮动,心态再好也会慌。” 目前,黄金的主要投资方式大致可分为实物金与金融产品两大类。 实物金包括金条、金砖和首饰金,首饰金多用于佩戴,受加工费影响,投资属性较弱。金条和金砖克数大,适合长期持有,但购买门槛相对较高。 金融类产品则包括银行推出的积存金、虚拟交易的纸黄金以及证券账户操作的黄金ETF。积存金以定期定额为主,适合偏好稳健的投资者;纸黄金无需实物交割,操作灵活,但风险也较为分散;黄金ETF跟踪金价走势,流动性强,需要投资者对股市比较熟悉。 经验丰富的买金者认为,“实物黄金”依旧是购金首选。有网友打趣:“最好的保管方式是打个金镯子送给老婆或老妈,感情和钞票双赢。” 在国企上班的90后文斌,就是这样的“双赢选手”。他最初接触黄金纯粹是为了给女朋友买礼物,断断续续买了近十年。直到前阵子金价上涨,他才意识到,这些首饰其实也有投资价值。“以前没当投资看,就是对象喜欢金饰品,最近才开始买金条。” 如今一算,文斌买金已经赚了十来万。不过,在这波金价波动中,他的关注点与一般投资者有所不同。比起金价的涨跌,他更在意的是“工费”。比如他前一阵给对象买的60克项链,工费就高达2000多元。他表示,未来如果金价继续上涨,可能会考虑卖掉金条,但首饰他是绝不会动的。 文斌最近新买的那条链子|来源:受访者提供 如果说短线拼杀是个人的战场,那么长期持有往往更像是家庭内的长跑战役。在买金这件事上,Amy在家里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我老公支持我买金,婆婆甚至觉得我买得不够多。”她笑着说,“现在除了家庭存款,我自己赚的钱基本都换成了金子。”她还透露,最近在深圳水贝预订了一批新货,不仅是装饰,也是“不舍得卖”的保险。 Amy买金秘笈是攒首饰,受访前几天刚订了不少新货|来源:受访者提供 潮汕出身、现已随丈夫移居香港的Mei,更加注重未雨绸缪。十二年前女儿出生时,她便决定每年为孩子购入50克金条,从未打算卖掉。 在她看来,黄金具备其他资产难以替代的避险属性。“房子会贬值,存款利率也在下降,黄金却能穿越周期。”她说,“就这么一个女儿,我希望她过得无忧无虑,未来不管怎么样,这都是她的一份底气。” 黄金贵重,却难实现造富神话 对于一生求稳的东亚人来说,黄金不仅是资产,也是长期陪伴的心安。 中国黄金市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开放后,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的资产选择之一。当时,上海豫园商场获得了首批黄金饰品买卖许可证,城隍庙大殿里诞生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金店。虽然它只有两节黄金柜台,却成为当时的爆炸性新闻,朱奶奶也在那个时代的潮流中,挤进了人群。 1984 年卖包金耳环的摊档,店主现存给顾客穿耳洞|来源:中国黄金报社 1982年某黄金品牌在上海城隍庙大殿开业当天|来源:网络 朱奶奶出生于上海一个富庶家庭,解放前曾经营银楼,至今仍清晰记得与黄金有关的过往。 1948年,国统区经济动荡,为了推行金圆券政策,政府要求民众短期内完成兑换。那年中元节,朱奶奶一家将积攒多年的黄金混入锡箔焚化,只能眼睁睁看着财富化为灰烬。 十多年后,另一场风暴席卷家庭。丈夫被打倒,生活入不敷出,她悄悄卖掉当年藏下的一根小金条,才捱过那个寒冬。 在她记忆中,哪怕在最紧张的年代,上海民间依然有黄金的地下交易,“毕竟这里曾是继伦敦、纽约的世界第三大黄金交易所。” 黄金承载着家庭记忆,也常常成为现实中的财富锚点。但和过去不同,如今的黄金买卖早已不是锁进抽屉就能保值的事。 在深圳水贝,关于黄金的故事仍在继续。这里是中国最大的黄金交易集散地,也被称作“黄金界的华强北”。市场中的电子屏幕实时滚动着业内关注的“水贝价”,商家多以此定价,通常低于品牌零售店。在今年金价上涨的几个月中,水贝市场一度出现买家扎堆、进货排队的热闹景象。 水贝IBC MALL的实时金价|来源:受访者提供 90后潮汕姑娘嘉文对此见怪不怪,随着金价的周期性波动,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日常。 嘉文的父母在水贝经营金店多年,去年,她辞去外地工作,回到自家店打工,成为典型的“金二代”。从小在这个市场长大,她既见证了过去几年的繁荣,也深切体会到当下行业面临的重压与转型。 “十年前只要守店就能轻松赚钱,现在一年比一年难。”她坦言。随着直播、电商、自媒体等新渠道涌入,信息高度透明,传统门店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以前金饰按件卖,现在基本都改成按克计价,价格早就没多少余地了。” 她补充,这行看似热闹,实则并不轻松。为了竞争流量,一些商户甚至将工费压到个位数。“有时忙活一整天,账一算,白忙活了。” 深圳水贝黄金交易市场|来源:证券时报网 如今,嘉文肩负起家中金店的经营压力,这比单纯传承一块金条要复杂得多。 她展示了一款销量很好的Hello Kitty黄金吊坠,是她回归后开发的产品之一,“我没什么宏图大志,黄金对我来说就是日常。既然到了我手上,我就想办法把它擦亮。” 黄金固然贵重,却从不自动兑现“财富神话”。它的稳定,更像是一种缓慢踏实的价值积累。现实中,那些曾在金价低谷期出手的“抄底者”,多数并未一夜暴富,但也逐渐学会了如何让手里的每一克金子,用得更稳、陪得更久。 “黄金是货币,其余不过是信贷。”金融巨头J.P. 摩根在1912年如此断言。 如今,类似的话也偶尔从晒太阳的老爷叔口中传出。他们摩挲着手上多年前买的大金戒指,悠悠地说:“有些东西,还是捏在手上,心里才踏实。” |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