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海通:中资汽车制造企业在美布局与成本控制能力优势仍较明显 ...

来自: 智通 收藏 邀请

阡乐科技获悉,国泰海通发布研报称,受限于利润率和现金流水平偏弱,美国零部件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竞争力逐步下滑;美国本土汽车供应链依赖进口程度持续上升,零部件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北美地区本地零部件使用比例十年持续下降。尽管美国宣布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但受制于本土制造业环境的诸多问题,以及本土公司的独有难题,美国汽车制造业整体回流困难重重。相较之下,中资汽车制造企业凭借本地化布局与成本控制能力,依然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国泰海通主要观点如下:

美国汽车制造业环境面临多重难点

制造设备成本高、人工成本刚性上涨,是制约制造业回流的核心因素。以重卡和乘用车为例,美国主机厂单车固定成本显著高于中国企业,反映出设备投资效率偏低、折旧压力大。人工方面,制造业年薪约为中国5倍,叠加强势工会推升工资水平,进一步压缩盈利空间。此外,美国汽车行业整体ROE偏低,远逊于科技等高回报行业,也弱于美股主要指数,导致实体投资吸引力不足。

美国汽车企业面临一系列独有的结构性难题。一方面,受限于利润率和现金流水平偏弱,美国零部件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竞争力逐步下滑。另一方面,美国本土汽车供应链依赖进口程度持续上升,零部件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北美地区本地零部件使用比例十年持续下降,反映出制造环节外迁与本土配套能力弱化的趋势。此外,人才供给也是核心瓶颈。汽车产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中对高端工程师的需求持续走高,但相比于回报更高的科技行业,汽车岗位吸引力有限,美国本土工科毕业生大量流向IT等领域。

本地化是中资零部件企业在美发展的关键

当前中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北美普遍采用“本地研发、本地制造、本地交付”的运营模式,积极构建区域化产供销闭环。企业通过设厂、引入本地团队、提高本地采购比例,有效规避关税和地缘政治风险。国泰海通认为,中资零部件企业在美国的竞争优势仍在,本地化能力的提升,不止规避了关税风险,也使中资企业在北美电动化趋势中展现更强的配套与成本优势。

过去十年间,美国汽车制造业呈现系统性收缩

产量由2015年的416.19万辆降至2024年的142.56万辆,累计下降66%;销量也从559.51万辆下滑至202.89万辆,跌幅达64%。同期,美国汽车出口量从131万辆降至83万辆,降幅为36%。进口方面,美国汽车及零部件进口价格指数自2020年起连续五年上涨,2024年已达121.18,累计涨幅逾9%。在宏观贡献层面,尽管汽车制造业产值在2023年达3015亿美元的高位,但其GDP占比却由2015年的12.12%降至2024年的9.94%。同时,该行业十年CAGR仅为3.03%,显著低于同期美国整体GDP的5.33%。

标的方面

推荐耐世特(01316)、均胜电子(600699.SH)、敏实集团(00425)、中集车辆(301039.SZ,01839)和继峰股份(603997.SH)等在美有成熟布局的公司。

风险提示

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全球乘用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长岭街道长岭路与观山路西北角中天会展城TA-1、TA-2栋(2)16层14号
电子邮箱:599599113@qq.com
客服电话:13765656037

Powered by 贵州阡乐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qianlew.com Inc.( 黔ICP备2025043673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