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从四年低点强势反弹,中东冲突升级与全球需求回暖形成拉锯战。美国页岩油产量触顶警示能源霸权松动,沙特在每桶90美元理想与每桶50美元现实间艰难博弈,这场石油软实力较量正重塑全球能源权力格局。邓正红软实力表示,欧洲和中国需求回暖、中东紧张局势升级以及美国原油产量未来数月可能下降等因素推动,石油软实力向上势能聚集,周二(5月6日)国际油价从四年来的最低收盘价大幅反弹。截至收盘,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6月期货结算价每桶涨1.96美元至59.09美元,涨幅3.43%;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7月期货结算价每桶涨1.92美元至62.15美元,涨幅3.19%。以色列为报复本古里安机场遇袭而空袭也门境内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装目标,导致中东地缘政治风险溢价上升。 二叠纪盆地最大独立生产商响尾蛇能源(Diamondback Energy)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斯蒂斯(Travis Stice)在致股东的信中警告,由于近期油价的大幅下跌,美国陆上石油生产很可能已经触顶,并预计会在本季度开始下降。在当前油价水平下,美国石油生产处于一个转折点上。美国原油产量下降将有助于缓解预计今年将出现的全球供应过剩,因为欧佩克联盟决定以快于预期的速度恢复产量。 美国在油价最新一轮暴跌之前就已下调原油产量预测。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美国原油日产量预计在1342万桶,较上月预测值减少约10万桶。市场分析认为,考虑到沙特偏好的油价区间在每桶90美元左右,目前每桶50美元左右的价格可能已经接近其忍耐极限,但通过增产以重获市场份额可能有助于抵消这些损失。 邓正红软实力油价分析模型揭示,当前石油市场的波动不仅是供需关系的调整,更是全球能源软实力格局重构的缩影。各方需超越短期价格博弈,在技术、协同与战略层面构建可持续的软实力资产,以应对能源变革与地缘冲突叠加的新常态。 地缘政治风险溢价:中东局势升级与软实力的“威慑博弈”。以色列空袭也门胡塞武装目标,导致中东局势紧张,本质上是区域大国(伊朗、沙特、以色列)通过代理人战争争夺地区主导权的延伸。这种冲突不仅抬升了地缘政治风险溢价,更凸显了中东产油国(尤其是沙特和伊朗)通过军事或外交手段“绑定”全球能源安全的软实力策略。石油作为战略杠杆:中东国家长期利用石油资源与地缘政治捆绑,形成对全球能源市场的“结构性权力”。当前冲突升级迫使国际社会重新评估中东石油供应的脆弱性,客观上强化了该地区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沙特的“价格忍耐博弈”:沙特偏好每桶90美元的油价以支撑其经济变革计划(如“2030愿景”),而当前50美元的价格逼近其财政承受极限。若沙特选择增产以争夺市场份额,短期可能压制油价,但长期可通过扩大市场占有率重塑定价权,这体现了沙特在软实力运用中“以退为进”的战略弹性。 美国页岩油产量触顶:市场机制与协同性软实力的此消彼长。美国二叠纪盆地生产商预警产量下降,反映了页岩油行业在低油价下的脆弱性,也暴露出美国能源独立战略的软肋。页岩油商业模式的双刃剑:页岩油企业依赖高负债和快速钻井技术实现增长,但油价长期低迷将导致资本撤离和技术迭代放缓。美国原油产量触顶,标志着其通过“页岩革命”构建的能源霸权面临阶段性瓶颈。欧佩克联盟的协同性软实力反扑:欧佩克联盟以超预期速度恢复产量,实质是利用其“卡特尔式”协同能力对冲美国页岩油冲击。美国产量下降与欧佩克联盟增产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传统产油国通过组织化协作重塑市场规则的软实力优势。 需求回暖与全球经济再平衡:欧亚的“需求侧软实力”崛起。欧洲和中国需求复苏,为油价提供基本面支撑,也映射出全球经济权力重心转移对能源格局的重构。欧洲绿色变革的软约束:欧洲虽推进碳中和目标,但短期内化石能源需求回升暴露出其能源政策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为传统产油国提供了战略窗口,可通过灵活供应巩固能源纽带。中国“双循环”战略的能源维度:中国作为最大原油进口国,需求回暖不仅影响市场情绪,更可通过长期合约、储备调节等工具增强其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议价能力,形成“需求侧软实力”。 价格阈值与产油国的战略韧性:软实力的长期博弈。当前油价水平迫使产油国在短期收益与长期战略间做出权衡,考验其资源整合与战略忍耐力。沙特的“三重博弈”:需平衡财政收入(需高油价)、市场份额(需增产压制美国页岩油)、地缘政治影响力(需维系欧佩克联盟凝聚力)。其决策将直接影响全球石油软实力的分布格局。美国页岩油的适应性挑战: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盈亏平衡点,可能重获市场主导权;反之,若资本持续撤离,欧佩克联盟的软实力将进一步强化。 软实力评语:邓正红软实力视角下的综合研判。石油软实力的核心矛盾:从“美国页岩油主导的单极格局”向“欧佩克联盟与需求大国协同的多极体系”演进,软实力竞争焦点转向对市场预期、技术标准和地缘风险的塑造能力。关键策略启示:产油国需超越“价格战”思维,通过气候议程合作(如碳捕集技术)、区域安全机制构建(如红海航道保护)等“高阶软实力”工具,将能源资源转化为系统性影响力。中国的角色升级:作为需求端核心参与者,中国可通过推动人民币石油结算、参与中东安全治理等方式,逐步从“规则接受者”转向“规则共塑者”,提升其在全球能源软实力网络中的节点地位。 【人物简介】邓正红,中国软实力之父,创立邓正红软实力思想和智库,建立软实力理论、软实力宇宙哲学、软实力函数、软实力指数工具和软实力油价分析模型,开创能源软实力、低碳软实力和产业软实力,第一个对软实力系统量化与价值评价,拥有基于企业、城市、国家之软实力指数与软实力价值评估计算一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独家发布企业(世界软实力500强、中国上市公司软实力100强、央企软实力排名)、城市(中国内地城市和地区软实力排序、中国国家高新区软实力排序)和国家(全球软实力100强)三大软实力排行榜,国家电网《企业软实力丛书(核心价值、核心模式、核心实力)》总策划及撰稿人。提前18个月精准预言2020年3月国际油价暴跌,参与国家能源局页岩油发展研究,为形成符合我国特色的页岩油发展思路提供了有益参考。出版《页岩战略:美联储在行动》《页岩战略Ⅱ:非常规变革》《页岩战略Ⅲ国家石油(突围低油价困局、减产联盟在行动、产油国地缘风险、原油史诗级崩盘)》《软实力:中国企业的破局之道》《巧实力:竞争环境下的聪明策略》《再造美国:美国核心利益产业的秘密重塑与软性扩张》《大国互联:上市与较量》《低碳创新:绿色潮流下的获利方法》《绿公司:低碳商机操作指南》等著作。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