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乐科技获悉,高盛近期发布深度研报,聚焦中国Robotaxi市场商业化进程。报告指出,预计到2030年,将有50万辆Robotaxi 在中国10 多个城市运营,这一领域不再局限于技术可行性探讨,而是转向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高盛认为,随着消费者接受度在一线城市的提升、人力司机供应趋紧以及政府和保险行业的助力,Robotaxi 成为自动驾驶技术最早且最显而易见的商业化路径之一,预计到2035年中国Robotaxi市场总规模可达470亿美元,且有望实现盈利,2026 年开始在一线城市实现正毛利率。 高盛预计中国Robotaxi市场将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增长至2035年的470亿美元,十年间增长757倍。到2035 年,Robotaxi车队规模有望达到190万辆,占共享出行车辆的25%。这一增长源于硬件和算法成本下降、运营成本降低以及车辆运营效率提升。例如,小马智行 第七代Robotaxi车型BoM成本较前代降低70%,WeRide的GXR车型成本也低于上一代,百度ApolloGo第六代车型成本仅 2.9万美元,比第五代降低60%。 技术实力和运营经验是Robotaxi 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测试里程、每千英里脱离次数和事故率是衡量企业技术成熟度的关键指标。高盛强调,企业需要积累大量测试数据以提升算法安全性,同时降低事故率对于赢得消费者信任至关重要。目前,Robotaxi 的事故率已低于传统出租车,但随着车队规模扩大和技术迭代,企业仍需不断优化安全性能。 不过,Robotaxi的规模化核心在于成本优化。当前单车硬件成本约4万美元(含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等),高盛预测至2035年将降至3.2万美元,降幅达20%。以百度Apollo Go第六代车型为例,其成本较前代降低60%至2.9万美元。算法层面,基于“世界模型”(World Model)的强化学习技术,正在替代传统人类驾驶数据训练模式,显著降低研发边际成本。 尽管Robotaxi行业处于早期阶段,但高盛已看到其盈利潜力。预计到2035年,一线城市Robotaxi每车年收入可达3.1 万美元,二线城市为2.2万美元,其他城市为2万美元。成本方面,每车年成本有望从2025年的20100美元降至2035年的18900 美元。随着收入增长和成本下降,Robotaxi企业将在不同城市级别逐步实现盈利,2026年在一线城市、2031年在二线城市、2034 年在其他城市实现单辆车毛利转正。 中国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均出台政策支持自动驾驶发展。国家层面,自动驾驶技术被列入“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多部门联合推动自动驾驶车辆市场化和道路准入。地方层面,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分别在责任认定、道路测试、商业化运营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例如,上海明确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由车辆所有人或管理者先行垫付赔偿金,随后可向责任方追偿。此外,保险行业也在积极探索覆盖 Robotaxi风险的产品,以降低企业运营风险。 尽管前景广阔,但Robotaxi商业化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导致定价和订单量下降。高盛敏感性分析显示,若每单价格从3美元降至 2.5美元,或日订单量从29单降至24单,行业运营利润率将受到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安全事故将对企业和行业声誉造成重大冲击,例如2023年 Cruise发生事故后,通用汽车于2024年停止对其资金支持,凸显了安全性对于行业发展的关键性。 竞争格局:技术壁垒与生态协作构建护城河 在Robotaxi行业中,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壁垒和生态协作构建起深厚的护城河,展现出多维度的竞争优势,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方向。 从技术指标来看,行业分化显著。领先企业凭借超长的路测里程,突破3000万公里,每次干预里程(MPD)更是超过8000 公里,成功将事故率控制在低于人类司机的水平(0.036次/亿公里),凸显出其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卓越技术实力。百度Apollo、小马智行 等企业已在一线城市实现全无人运营,覆盖面积超200平方公里,这无疑是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的有力证明,也为其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协同效应为企业竞争注入强劲动力。在硬件层面,禾赛科技(LiDAR)、韦尔股份(CIS)、斯达半导体(SiC)等国产供应链企业崭露头角,其成本较国际厂商低 30%,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在平台端,企业积极接入滴滴(6.7亿MAU)、高德(3亿MAU)等流量巨头,以10% 的分成比例获取海量流量入口,实现用户与服务的高效对接,加速了用户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企业积极探索多元路径。共享所有权模式的推出,鼓励个人购买L4 级自动驾驶车辆加入车队,有效降低了企业资产压力,同时提高了车辆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与此同时,与车厂合资成为趋势,例如百度与吉利的深度合作,有力地加速了车型迭代和技术落地,提升了产品在市场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据预测,到 2035年,百度和小马智行在Robotaxi市场的占有率将分别达到27%和18%,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影响力和发展潜力。 对此,高盛在近期研报中筛选出Robotaxi 产业链的三级受益标的,涵盖整车运营、核心部件以及半导体与材料领域,为投资者呈现了这一新兴产业的多元机遇图谱。 在整车运营领域,百度(BIDU.US)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布局,2035年Robotaxi业务估值高达120 亿美元,展现出其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巨大潜力。小马智行(PONY.US)作为行业的重要参与者,预计市占率将达到 18%,其技术优势和运营效率提升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而滴滴则以平台分成模式实现轻资产扩张,借助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流量优势,为Robotaxi 业务提供了广泛的市场覆盖和强劲的增长动力。 此外,核心部件供应商在Robotaxi产业链中扮演关键角色。禾赛(HSAI.US)在LiDAR领域不断突破,成本实现年降 12%,持续降低整车成本的同时,提升感知系统性能,为自动驾驶的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韦尔股份凭借车载CIS市占率35% 的绝对优势,引领行业发展,其图像传感器产品在分辨率、低光性能等方面的卓越表现,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清晰、精准的视觉数据。地平线征程6芯片以200TOPS 的强劲算力,满足复杂自动驾驶算法的实时运算需求,推动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最后,半导体与材料领域的企业为Robotaxi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底层支持。斯达半导体在SiC衬底良率上取得重大突破,良率突破 80%,有效提升了功率器件性能和生产效率,助力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能源效率提升。华虹半导体车规MCU产能提升 50%,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提供了强大的芯片供应保障,确保了车辆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多领域的稳定运行和功能拓展。 结语 Robotaxi不仅是自动驾驶技术的试金石,更是重构城市出行生态的支点。高盛强调,未来十年行业将经历“成本优化-区域渗透-生态整合”的三段式跃迁,能否在安全、效率与体验间取得平衡,将决定470亿美元市场的终极分配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