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乐科技获悉,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数据显示,一季度,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游景气度高企,具体表现为:1)电池需求旺盛,2025Q1中国锂电池出货量314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储能电池出货量分别为210GWh、90GWh,同比增长分别为41%、120%。2)产业链企业排产处于高位:一季度国内动力与储能电池企业处于高排产与满交货(或集中交货)状态;铁锂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产品的排产同比大幅增长,其中铁锂正极、电解液同比成倍增长,负极、隔膜增长超6成。3)电池产业链主要环节产品如磷酸铁锂、隔膜、铜箔、电解液,负极材料价格均有所上涨。 在旺盛的市场需求与高位排产下,产业链企业纷纷公布新一轮扩产计划。据GGII不完全统计,2025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仅包括电池、四大主材、集流体)共新增72个扩产项目(含签约、公告、开工)。根据已披露信息,上述项目规划投资总额约2549亿元,已达2024年全年的51.4%。其中锂电池是主要扩产环节,项目数量占4成,项目投资额占近6成;其次是正极及前驱体,规划扩展项目及金额分别为16%、19%。 2025Q1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规划扩产项目数量及金额(个,亿元) 数据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5年4月 2025Q1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各环节规划扩产项目数量及金额(个,亿元) 数据来源: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2025年4月 整体看来,一季度锂电产业扩产呈现如下特点: 动储市场双轮驱动,锂电池企业掀起新一轮扩产潮 锂电池扩产项目有28个(其中明确披露投资额的百亿级项目有7个),产能449.5GWh,投资额1432.6亿元,分别占上一年全年的40%、64%、59%。产能投向方面,动力与储能电池产能各占一半左右。扩产的主力为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其中宁德时代新增规划产能170GWh,投资额最高的为洛阳基地三期、四期项目,总投资180亿元;中创新航新增规划产能75GWh,扩产的基地分别位于厦门、成都以及葡萄牙。 正极及前驱体扩产以磷酸铁锂及其前驱体为主 正极及前驱体项目共11个,其中磷酸铁锂及其前驱体项目9个,规划投资金额超470亿元,项目类型多为一体化项目。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由青山、华友及华峰集团联合投资建设的贵州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730亿元,将分三期建设,包括年产80万吨磷酸铁锂、150万吨磷酸铁,100万吨DMC、500万吨焦化、50万吨甲醇、80万吨合成氨、100万吨双氧水等项目及装置。其中,项目一期投资243亿元,将建设年产50万吨磷酸铁、30万吨磷酸铁锂、30万吨磷酸、200万吨焦化、30万吨合成氨及30万吨双氧水等装置。 固态电池持续快速落地 2024年全年,国内固态及半固态电池项目规划扩产数量为35个,涉及产能155GWh,投资额745亿元;2025年一季度,行业扩产延续了上一年的发展态势,规划扩产数量9个,涉及产能41.5GWh,投资额达205.2亿元,主要投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规模较大的为聚源动力15GWh项目、国立科技10GWh项目、道克特斯5GWh项目。 海外布局以东南亚为主 一季度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海外规划项目共7个,规划投资额300亿元。其中锂电池项目5个,建设单位主要为2线电池企业;正极材料及前驱体项目1个;电解液项目1个。从项目布局地点来看,有6个位于东南亚,2个位于欧洲。东南亚地区项目位于马来西亚、印尼以及泰国,欧洲地区项目位于葡萄牙和匈牙利。 整体看来,一季度新能源电池企业的扩产体现了企业对市场长期需求的信心,技术、成本以及全球化服务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壁垒、规模化优势、成本管控优势以及全球化布局将进一步挤压中小玩家生存空间。未来,技术迭代与落后产能出清将成产业发展常态,产业链企业需在周期中平衡好“量”“价”的天平,在技术创新中寻找发展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