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乐科技获悉,当地时间5月3日,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BRK.A.US)股东大会在小镇奥马哈举行。“股神”巴菲特当天宣布,他计划在年底退休,并表示将向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推荐非保险业务副董事长格雷格·阿贝尔在年底接任首席执行官的职位,称他认为阿贝尔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的时机已经成熟。 尽管巴菲特的接班人计划早已制定好,但巴菲特宣布计划于年底退休的声明让股东乃至部分董事会成员都感到意外,且这一声明引发的震撼仍在引发广泛回响。有媒体称:“(巴菲特)他的离开早已被认为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丝毫没有减轻震惊之感。在巴菲特最忠实的追随者中,这堪比教皇方济各最近的离世。” 巴菲特的离任将标志着美国商业史上一个独特时代的结束。巴菲特在1965年接手伯克希尔·哈撒韦,当时这只是一家濒临倒闭的纺织厂,股价不足20美元。而截至上周五,该公司A类股收于创纪录的809,808.50美元,铸就了企业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长期业绩之一。 几十年来,人们不断猜测巴菲特离开之后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会是什么样子。2003年,时年仅72岁的他曾打趣说,如果自己“开始糊涂了”,全家人都得来劝他退位。二十多年后,这一时刻终于到来,不过并非因为他“开始糊涂了”,而是出于远见和一贯的谦逊。 不可复制的组合 随着外界开始审视巴菲特的“遗产”,许多人得出的结论是,他的成功无法复制——不是因为继任者缺乏才华,而是因为促成他事业的诸多独特因素难以再现。 媒体指出:“只有一个沃伦·巴菲特,未来也不会再有。”他的卓越智力与对市场的极致专注相辅相成。自1942年11岁时买下人生第一只股票起,巴菲特便以修道士般的专注钻研公司年报和财务数据。众所公认,他几乎拥有近乎摄影式的记忆力,这使他能像机器一样精准地识别市场模式和异常。 但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人,更因为那个时代。巴菲特崛起于市场尚不高效、机构投资者尚未主导的年代。他通过投资那些鲜有人问津的小公司——分析师鲜少追踪、竞争者寥寥——脱颖而出。他还以大举押注闻名,名言“当别人贪婪时我们恐惧,当别人恐惧时我们贪婪”更是投资界的金句。 但如今的市场却完全不同,充斥着被动资金和算法交易。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独特模式 伯克希尔·哈撒韦本身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投资载体:既不是共同基金,也不是对冲基金,它为巴菲特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平台,使他能够专注长期机会,而不受投资者赎回或短期业绩压力的影响。 媒体报道指出:“你只能通过二级市场从别人手中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这使巴菲特免受大多数投资基金常见的“顺周期”破坏性影响。 巴菲特把他所看重的一切都装进了伯克希尔·哈撒韦:铁路公司、保险公司、银行、苹果(AAPL.US)股票,甚至在某些时期还包括白银——从而缔造了一个既庞大又灵活的投资帝国。最新数据显示,伯克希尔·哈撒韦持有逾3,300亿美元的现金及等价物,这笔巨额“弹药库”将由继任者接手。 这笔巨额储备可能至关重要。巴菲特在上周末的会议上表示,伯克希尔·哈撒韦未来“会不断被各类投资机会轰炸,我们会很高兴手里有充足的现金”。不过,继任者是否会具备让巴菲特的资本配置成为传奇的纪律、判断力和十足的勇气,还有待观察。 一个结束,一个开始 巴菲特在最近的致股东信中重申了他对美国政府合理使用伯克希尔·哈撒韦每年缴纳的巨额税款的信任,并暗示了他即便准备交棒,依然坚信长期价值投资的理念。 无论格雷格·阿贝尔或其他人未来如何带领伯克希尔,核心问题依然存在:是否有人——不论在奥马哈还是其他地方——能复制巴菲特的那种天赋、时机和性格的独特“炼金术”? 华尔街在开始展望未来时,既充满敬意,也带着几分不安。巴菲特当年滚下山坡的雪球,如今已变成一场价值的“雪崩”。正如多家媒体所指出的那样,他的继任者能否让雪球继续滚动,将定义美国投资的新篇章。 |
10 分钟前
10 分钟前
10 分钟前
10 分钟前
10 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