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林姿辰 每经编辑 张海妮 人形机器人已在北京亦庄开跑了,手术机器人却迟迟迈不过盈亏线。 近日,中国“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U(688277.SH,股价12.6元,市值57.04亿元)发布了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亿元,同比减少14.85%,实现归母净利润-1.21亿元,亏损同比收窄22.54%。 好消息是,这是公司上市以来首次减亏;但坏消息是,这也是公司近3年来首次收入下降,业绩改善并非源于业务增长,而是公司持续深化降本增效的结果。今年一季度,公司业务量显著回升,收入同比翻番,但净亏损同比扩大超三成。 如果说去年的业内招投标业务大幅放缓是“黑天鹅”事件,未来天智航还有一些挑战需要应对,比如不断冒出的竞争对手、潜在的关税风险。4月29日,天智航方面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进入美国等市场的难度和风险可能加大,但公司仍将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 配套设备及耗材、技术服务收入占比超过一半去年前三季度,受医药反腐等多重因素影响,行业内招投标业务大幅放缓,天智航的业务也受到冲击,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212.10万元,同比减少31.08%,进而导致公司全年的营业收入出现近3年以来的首次下滑。 具体来说,公司去年的三类产品——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配套设备及耗材、技术服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72亿元。其中,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创造的是一次性销售收入,去年的销售额为7429.56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41.54%,较上年同期下降47.39%。 而配套设备及耗材、技术服务创造的持续性收入实现了明显增长。去年,配套设备及耗材的销售收入为5485.50万元。耗材销售收入为5260万元,同比增长55.27%;技术服务收入为4295.80万元,其中为医疗机构提供“购买技术服务”收入3209.12万元,同比增长103.71%。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配套设备及耗材、技术服务这两项收入合计占总营收的比例约为30%,而2024年这一比重已达54.7%,超过总营收的一半。 4月29日,天智航方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随着产品和应用的普及,耗材和服务类收入占比提升已成为行业共识。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例,其耗材和服务收入的占比超过75%,这样的收入结构更具可持续性,也更健康。 这样的收入结构更依赖于手术量的提升,天智航的机器人收入台数也的确在放量,但公司面临的问题是,当单价较高的骨科手术机器人销售额减少、产量也出现下滑的时候,手术量增长带动的配套设备及耗材、技术服务收入,还不能带动营收增长。比如去年,公司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完成手术量超3.9万台,同比增长62.5%,但公司收入同比下滑14.85%。 境外收入大幅下降 公司回应竞争加剧和关税风险天智航方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58.38万元,同比增长超102%,可以反映出市场正逐步向好发展。不过,记者注意到,公司还面临两大主要风险。 一是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根据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近期发布的《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发展报告》,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已有64家企业的总计115款手术机器人产品获批,全面覆盖了腔镜、骨科、神外、穿刺等手术机器人细分领域。其中,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占获批总量的比例高达47%,该赛道的竞争尤为激烈。 天智航也在年报中直言,2024年公司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仍位列第一,但有所下降。 另外,关税风险仍悬而未决。公司表示,骨科手术机器人的部分重要部件及专用材料为国际厂商生产产品,公司与国内代理商分别签署了框架协议,保持了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2025年以来,国际间关税波动较大,目前关税影响有待观察,不排除未来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部分重要部件及专用材料供应中断或价格大幅上涨的风险。 对于这两大风险,公司方面给出的答案是通过提升产品性能和服务增强竞争力,还表示将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计划在未来根据海外目标市场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逐步建立起海外服务体系,比如针对欧美等具有消费能力的发达国家主推高端机型,匹配高标准治疗需求;在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则侧重性价比产品的推广。 实际上,这也是大多数手术机器人公司的选择。比如,去年国内第二家手术机器人上市公司——微创机器人-B(02252.HK,股价18.960港元,市值190.77亿港元)用1年时间,拓展了亚洲、非洲、拉美、欧美等市场,取得超过20台的商业化订单。 但在这方面,天智航的动作似乎慢一些,甚至有所后退。公司的境外收入从2023年的638.58万元减少到去年的0元,公司未给出国际化战略的具体时间表,只称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N1456589562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