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叫价值。 讨论这个词的就是经济学家。 一想到经济学家,大家立刻想到的是亚当斯密吧,其实在他之前,还有两个重要的学派。 一个叫重商主义,一个叫重农学派。 重商主义对价值是怎么理解的呢? 金银这些贵金属就代表了价值。贵金属货币越多,国家财富就越多。这是最早的经济学对价值的理解。 中世纪欧洲的君主们一直有积蓄金银的传统,史称“重金主义”。它的代表政策是限制金银输出。外国商人在本国出售商品后,不得携带所获金银离境,必须将其全部用于采购本国商品。 新大陆发现后,英国和西班牙为了争抢美洲的金银那是打的不可开交。因为他们认为,这就是在争夺财富。 西班牙国王抢到了大量的金银,但却最终失败了,因为他的对手的国度内能生产产品换他的黄金,而西班牙只有金子。西班牙政权在短暂的辉煌后,就从霸主地位掉落。 重商主义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经济学派,叫重农学派。 听这个名字,你可能以为他是重视农业,其实这么理解不完整。 重农学派说的是,土地才是所有价值的来源。 人类所有的吃穿用度,最终都来源于土地,工业品也来源于矿产资源。所以土地才是所有价值的来源。 所以针对土地的直接利用,这些就是生产性的,比如农业,林业,矿业等等,而其他的产业,是不创造价值的,你只是在完成价值的流转。 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叫奎奈,是个法国人,他提出这套理论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 否定工业的价值,那还得了?英国的经济学家马上开始批判,这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出现了。 他说,重金属货币不代表价值,土地也不能创造价值,那真正创造价值的是劳动。 亚当斯密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即决定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 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熟悉啊? 我们大家都学过马克思的理论中,应该每一个人都记得这一句话:凝结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劳动就是价值。 大家都认为亚当斯密主张自由市场,是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理论的创造者。 而马克思理论在实践时,曾在各国大量的采用计划经济,也就是完全由政府来分配和掌握资源。 这两个人,应该是完全对立的吧。 但其实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的劳动价值论,客观价值论,就继承于亚当斯密。甚至整个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就在于劳动价值论。 根据劳动价值论,亚当斯密认为农业和工业都是生产性部门,土地,工厂,机器,这些不过是人类用来创造价值的生产工具,只有人类劳动和土地、工厂、机器结合才能创造商品。 斯密同时还认为服务业不创造价值,服务业是价值的转移。这个思想其实继承了欧洲普遍的反商传统,认为从事货物买卖的商人、从事金融业的人是不创造价值的。 后来希特勒反犹杀犹,与欧洲这个传统有很大的关系。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人们宣传的最多的是他的看不见的手的市场理论,有时会忽略他提出的劳动价值论。 古典经济学派还有一位地位仅次于斯密的经济学家,那就是提出过“比较优势”理论的李嘉图。 李嘉图也思考过这个经济学的底层架构问题,他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工业比农业创造更多的价值,那在当时,拥有土地的大贵族可比工业资本家更富裕呢? 李嘉图为了解决这个价值问题,他提出了著名的地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收益以地租的形式,被地主阶层拿走了。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直指当时占据大量土地的封建领主制。 整个地租理论的逻辑其实不复杂,李嘉图认为,因为土地资源是稀缺的,不可再生的,那么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就越来越少,而地租将越来越高,那农作物就会价格不停地上涨,那工人的工资也必须不停地上涨,这就将挤占工业资本家的利润。 在地租理论中,新兴的工业资本家是创造价值的好人,而贵族们则是什么也没有干,就凭着垄断了土地,就获得大量的租的收入,他们瓜分了新兴工业资本家创造的价值。 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之后,关于价值问题的争论和质疑还在持续。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工人领袖海伍德曾控诉:“野蛮的黄金大享,他们没找金子,没挖金子,也没打磨金子,然后,他们不知道用了什么古怪的炼金术,他们得到了所有的黄金”。 海伍德控诉的是谁呢?是资本家。 资本家什么也没干,也没有进车间,也没有运东西,就是坐在办公室,他们没付出劳动啊,那他们凭什么有这么高的收入呢? 很多资本家的收入是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千倍万倍,那么,这个价值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时,大家最熟悉的理论家马克思出现了。 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的价值,他认为资本主义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让工人产出前所未有的海量的商品,这是历史性的变化。 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都是创造价值的,只要有人的劳动,就有价值。 马克思用他的理论回答了海伍德的问题,他认为所有的一线劳动者同时还在创造剩余价值,这一部分价值被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地主以及拥有专利和特许经营权等稀缺资源的人攫取了。 剩余价值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是客观价值论,因为只有同意客观价值论,才能设定剩余价值的多少。 一个商品里所有价值来源于凝结的无差别劳动,这个论断才能推理出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下一个推理就是剥削阶级的存在。 从重商主义到马克思理论,已经过去几百年了,但人们对经济的认识,依然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价值是由经济活动创造的,但有一部分人在创造,另一部分人呢,则是窃取了价值。 而新古典学派(芝加哥学派可以说是新古典的继承者)和奥地利经济学派则站在这些学派的反面。 他们说,价值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不同的人眼里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要拆除一幢户型一样的房子,在不同的人的心里,对这个房子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比如:有一套房子里出过凶杀案,这叫凶宅,房主低价就愿意接受拆迁的价格,而另一套房子里,有房主儿时和父母的记忆,而父母已离去,给一般的市场价他根本就不考虑。 再比如,举的最多的水和钻石的例子,这两个东西有客观的价值存在吗?水在沙漠里可以成为天价产品,而钻石可以一文不值,而在日常生活中,水却一文不值,哪怕你三天不喝就会死,他也随处可得,而钻石则成为奢侈品。 新古典经济学与奥地利经济学派都认为价值来自于个人的主观判断。 首先,只有个人才能进行估值,不是集体的估值。集体不会感受,不会思考,也不会评估,做出个人估值判断的一定是个人。 我们要知道集体不会做任何的事情,机构也不会做任何的事情,学校、机关、民族都不会做任何的事情。我们所说的,我们口头上喜欢说的哪个集体、哪个机构、哪个组织做的什么事情,其实最后都是个人做的。 其次,它是主观的,绝对主观的。并不存在什么客观的估值,如果没有了人,世界上的财富就没有价值,价值都是人赋予的。 第三,它是基于行动的,是个人的具体行动才能判断出在他心里真正的价值是什么,你想,你说,可能都不能代表你真正愿意将你家房子卖多少钱,只有你完成交易,这才是一个行动,能说明这个房子在你心里的主观价值是什么。 1960年后,西方主流经济学派(凯恩斯不算经济学派,只算短期经济学,或叫政府危机处理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因为他没有对人的基本行动的理论分析),基本上都接受了主观价值论和个人主义方法论。 我今天不想就价值这个词作学术讨论,只想说明,价值这一个词,引发了数百年的争论。 而这些争论,就导致了不同的理论。 而不同的理论就会形成不同的观念,在驱动人们的行动。 今天世界上的所有冲突,其实都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 不同的观念之间总是会发生争吵,甚至发展成为战争,发展成为社会灾难。 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学过这些理论,但你听到的各种观点的背后,其实本质上,都是价值的争论。 理论家,才是世界的塑造者。 他们通过建立一套看起来逻辑自恰的理论,然后说服别人接受,最后成为知识分子的理论并进行传播,最后形成大众观念。历史本质上是由大多数人的观念决定的。而理论家和传播者就是大多数人观念的塑造者。 看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其实不必盯着政府,而是要盯着大多数人的观念。 是他们在塑造历史。 而要改变历史,你需要的是打败理论家,并且让大多数民众接受你的理论或这种理论下的各种观念。 七月,我将开写一个系列,批判几个中国当代最坏的理论家(活着的) 什么叫理论家呢,他一定是有一套理论,而这套理论一定说明了某种因果关系,构成了对现象的解释。而最坏的理论家,则是说他的理论影响最大,误导最多人。 举个例子,象胡锡进,很多人不喜欢他,但他不是理论家,他没有大家都知道的理论在坊间传播。 |
13 分钟前
27 分钟前
半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