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宇 上海报道】“人形机器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未来之问’,不仅因为它代表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更因为它承载着人类对生产力变革与社会发展的无限想象。”4月27日,蓝鲸新闻总编辑王道军在2025蓝鲸“人形机器人”高端闭门研讨会上如是说。 大河财立方记者现场获悉,这是一场上海覆盖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闭门研讨会,覆盖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核心部件企业、应用场景企业。来自头部企业、产业协会、高校教授等各方领军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 行业前瞻: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边界 2025年被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在业内人士看来,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依赖明确的场景需求,而应用场景的深度拓展又需要量产推动成本降低与技术迭代,两者在动态平衡中共同决定产业化的进程与边界。 “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做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真正帮助人类解决问题的机器人。”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表示,面向未来,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融合和突破,主要聚焦在三方面:一是打造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小脑,做好软硬件的协同;二是突破肢体的关键技术,实现场景落地;三是构建标准体系和完善产业生态。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熊蓉表示,人形机器人因其具备多场景应用和高自由度等特征,是具身智能最大需求者,也是最大挑战者。“人形机器人这两年火热的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生产制造、康养护理等社会需求,我们需要人形机器人来补充相关方面的能力。” “今年会是人形机器人商用的元年,部分的厂家包括开普勒,正在客户现场做进厂打工的试点。”开普勒机器人CEO胡德波表示,人形机器人真正批量上岗还需要一些时间,他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能够在局部工位小批量商用部署,今年商用测试项目已经在陆续开展。 大界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孟浩认为,如果机器人只能在流水线上通过一套程序来做批量化的汽车、手机生产,这并不是机器人,只是一个由编程驱动的机床。“如果未来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到大规模定制化行业,能够造房子、造船、造非标产品,那么机器人才真正具备了智能。” 上海擎朗智能综合产品负责人邓强文表示,要想实现商用服务机器人为人类服务、融入日常生活场景,需要面对很多非结构化的复杂场景。目前,擎朗智能正在研发新一代基于大模型能力的商用服务机器人,推动具身智能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探索。尤其是在餐饮、酒店等场景,擎朗智能研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已经具备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实现场景中的全流程闭环。 落地聚焦: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破局之道 人形机器人并非炫技产品,走向商业化才是最终归宿。在圆桌论坛环节,3位行业大咖共同探寻机器人行业商业化落地破局之道。 从早期阶段到大规模量产阶段,机器人还要男┘际趺偶饔胧谐∶偶鳎科嫒鹂羰笛槭易芄こ淌Α⒕呱碇悄芡ㄓ闷教ㄑ馐笛槭抑魅渭秩衔俗詈诵牡乃惴ǎ屑浠共罟こ袒婺A坎芰ΑT谑谐》矫妫岣庸刈⑼度氩霰群图际醪返穆涞啬芰Γ诵位魅巳绻氤导涞裙ひ党【埃枰饩鲂屎凸ぷ髦柿课侍狻!白龉ひ迪M芄淮锏桨俜种僬罚褂泻芏喙ぷ饕觥! “目前人形机器人还处于比较早期,不同初创企业的基因都不一样,对整机厂而言,需要找到合适的场景,进行技术积累;同时,整机厂处于产业链中游,服务好下游客户不断迭代落地商业化经验也很重要。”少年游创始人兼CEO史青帆说,作为新质生产力,人形机器人可以解决很多行业痛点,中长期的想象空间和市场容量无限。 辰韬资本合伙人萧伊婷从投资人视角分享了对于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看法,她将现在机器人的落地发展总结为两个提高、两个降低。第一是提高速度、提高精度,第二是降低成本、降低能耗。萧伊婷表示,只要产业本身发展趋势的确定性是百分之百,她就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投资,现在人形机器人就是百分之百。 对于人形机器人当前成本过高的问题,贾全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成本居高不下,主要原因在于行业供应链的不完善,各家企业自研设备成本过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拉动生产,实现量产以降低成本。此外,企业需要明确自身定位,构建生态合作,避免非核心领域的重复投入。 萧伊婷以“智驾平权”趋势为例进行预测,未来进入家庭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成本将控制在10万元以内。她认为短期内人形机器人技术难度将高于汽车智能辅助驾驶,但随着技术进步,成本将大幅下降,使得机器人进入家庭成为可能。 责编:王时丹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责任编辑:郭健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