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爆发之后,西方终于发现异常,2亿多桶石油正在连夜运往中国。 英国《金融日报》不久前援引追踪数据指出,中国原油进口量在经历了3月份的激增后,4月份继续加速增长。 目前中国平均每天进口约1100万桶石油,创下18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远高于1月份的每天890万桶。也就是说,中国自关税战爆发以来,已经累计进口了至少2.5亿桶石油。
在关税战的大背景下,中国增加石油进口,令西方媒体颇为感到意外。 一般分析认为,关税战会对中美两国经济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中国的石油需求下降,进口量下降。 即使目前石油价格位于低点,进口量至少也不应该出现如此快速的增长。 然而如今中国企业似乎并不担心这一点,至少在短期内,石油需求看起来没有受到影响——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石油进口量等一些侧面数据,往往能反映出很多东西。
事实上,仅就短期来看,中国积极囤货石油也是合理的:未来几个月内,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仍将压倒关税战对经济带来的潜在影响,成为左右石油进口的主要因素。 首先是伊朗和美国的谈判前景不明朗。 过去一个月内,美国和伊朗已经举行了整整三轮核问题谈判,但根据中间人阿曼方面的说法,双方在铀浓缩水平、解除制裁等关键问题上仍存在巨大分歧。 阿曼方面认为,美伊之间的谈判可能会持续“至少数月”,短期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伊朗能够与美国达成协议,解除大部分制裁,尤其是针对石油出口的制裁,那么届时中国将不再是伊朗石油唯一的大客户,进口价格可能也会水涨船高。而趁双方谈判前景仍不明朗之时增加进口,提前囤货,当然也是合理的。
而对于伊朗来说,他们虽然很希望同美国达成协议,但特朗普这个人懂得都懂,谁也说不准:今天说可以谈,明天说不定就翻脸不认人。 特朗普之前已经发出警告,如果美伊谈不拢,那么美国将对伊朗“来硬的”——这里除了采取军事行动,精确打击伊朗的重要军事目标,可能还包括进一步收紧对伊朗的制裁,比如采取“二级关税”的措施。 所谓“二级关税”是特朗普发明的新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哪个国家买伊朗的石油,那么美国就会对该国家加征关税。 先挑一个软柿子捏,特朗普上个月就曾宣布,美国将对从委内瑞拉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加征25%的“二级关税”。 同样地,目前也存在美国对伊朗加征“二级关税”的风险。为此,无论是伊朗,还是其最大石油客户的中国,都需要提前做好最坏的打算,比如加速出货和囤货。 其次是俄乌谈判前景不明朗。 4月下旬,特朗普又开始将注意力转向俄乌问题,敦促双方尽快在月底前达成协议。 在梵蒂冈,他与一同出席葬礼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进行了15分钟的短暂会晤:特朗普一边劝泽连斯基放弃克里米亚,一边喊话普京尽快停火。 从目前来看,与伊朗的情况类似,俄乌短时间内也很难达成和平协议,进而解除困扰俄罗斯石油出口的制裁困境。 过去3年多,中国、印度等国家之所以能用折扣价进口大量俄罗斯石油,主要是因为受制裁的俄罗斯对欧洲市场的出口受阻。
为了弥补欧洲市场的空缺,清空库存,同时维持战时的财政开支,俄罗斯不得不以折扣价大量出售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没办法,市场盘子就这么大。 倘若今年下半年俄乌冲突结束,西方解除对俄制裁,同时由于关税战,中国自美国进口能源大幅下降,那么俄罗斯对中国的能源出口价格很可能会出现上涨的趋势。 最后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 目前国际油价之所以跌至4年来的最低点,原因除了美国意图复兴能源产业、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增产外,还在于“对等关税”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 然而,这里的关键在于,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是否会在暂停90天后重新实施,还是说大部分国家会在这90天内与美国达成协议,实现关税减免? 目前油价下跌,是因为关税谈判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仍存在衰退的可能。但如果日本、欧盟、越南等国与美国达成协议,出现确定性信号,那么油价很可能出现反弹。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关税战的大背景下,中国增加石油进口,其实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下,作为具有最大确定性的一方持续、自信地获利,同时以谨慎的姿态“未雨绸缪”,为将来最坏的打算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