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自1月中旬起暂停预约采购美国大豆、玉米,转而在4月上旬一周内与巴西签下至少240万吨大豆采购合同。这波操作,直接给中美贸易战带来强烈震动。 中国这一采购转向,背后原因并不复杂。从成本上看,美国大豆已失去竞争力。中国对美关税加征84%,哪怕美国大豆和巴西大豆成本一样,到中国市场,价格也得翻番。巴西大豆卖2块5一斤,美国大豆就得5块一斤,这样的差价,让中国企业没理由继续采购美国大豆。 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忧心忡忡(资料图) 再看时间点,巴西和美国大豆收获期不同。美国大豆集中在9月和10月收获,巴西则是3月到5月。眼下正是巴西大豆收获季,中国此时大量采购,既能保证国内需求,又能提前囤货,巧妙避开美国大豆收获期,从供应时间上削弱美国大豆的市场优势。 中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让这一转向变得更顺畅。巴西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供应国。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约1亿吨,巴西占7500万吨,美国只有2300万吨。今年巴西大豆预计产量突破1.67亿吨,明年更是有望达到1.8亿吨。除了巴西,阿根廷也是产豆大户,今年预计产量5000万吨,还取消关税,就盼着给中国多出口农产品。有这两大产豆国做后盾,中国不缺大豆,就算不买美国货,供应也稳得住。 大豆(资料图) 这一变化,美国农场主最先感受到压力。美国大豆协会主席凯莱布·拉格兰坐不住了,公开喊话特朗普停止贸易战。美国农民还没从2018年贸易战缓过劲,现在又面临“潜在的重大损失”。2022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1974亿美元,支撑125万个工作岗位,大豆出口占比不小。要是中国不买美国大豆,这2300万吨大豆在全球很难找到第二个这么大的买家,900亿订单就这么飞走,美国农场主的损失可想而知。 从美国政府层面看,关税政策也在拖累自家农产品出口。特朗普总拿“关税”说事,关税成了外交谈判筹码、推动制造业回流的工具,还想靠这增加政府收入。可这么折腾,政策朝令夕改,谁敢放心和美国做生意?风险太高,成本又降不下来,美国大豆被市场冷落,怪不了别人。 中国这边,应对贸易战准备充分。新华社报道说,党中央对美国滥施关税早有预判,应对预案的提前量和富余量都留得很足。中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经济形势向好。第137届广交会,迎来216个国家和地区超14.8万名境外采购商,比上一届增长20.2%。这说明中国市场靠谱,国际上愿意和中国做生意的伙伴越来越多。 巴西大豆(资料图) 国际舆论也站在中国这边。阿根廷媒体夸中国是世界商贸领域忠实、安全、可靠和确定的合作伙伴;西班牙媒体说中国是全球舆论的“绝对正面角色”,展现出坚韧、冷静、可靠的盟友形象。相比之下,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让各国都在考虑“去美国化”,规避和美国合作的风险。 中国这次大量采购巴西大豆,停止采购美国大豆玉米,就像打蛇打七寸,精准打击美国农业要害。美国农场主着急,政府的贸易政策也受到冲击。在这场贸易博弈中,中国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充足准备,还有国际市场的支持,掌握着主动权。未来中美贸易走向如何,就看美国能不能认清形势,放弃关税霸凌,回到正常贸易轨道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