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底,中巴贸易关系突遭剧烈波动,犹如一枚重石投入平静湖面,迅速激起层层涟漪,影响遍及两国经济与全球供应链。 此次风波的导火索,是中国多家大型企业——中粮、益海嘉里等——集体宣布暂停2025年12月至2026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订单,涉及高达180万吨的采购量,这一消息一经披露,旋即引发市场震动,贸易圈内外议论纷纷。 仅仅三天后,巴西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无纺布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涵盖23个税号下的各类合成纤维非织造布,甚至包括医疗防护布和婴儿纸尿裤用亲水布。 如此精准的时间节点,令外界很难相信两者仅是巧合,更像是巴西对中国暂停大豆采购的直接回应。 这场贸易摩擦表面上看似价格争执,实则背后隐藏着供应链安全、谈判策略和国家利益的深层较量,是一次典型的国际贸易博弈。 巴西之所以敢于在价格上“做文章”,底气源自近年来大豆出口格局的变化,2025年前九个月中国超过七成的大豆进口依赖巴西,9月这一比例更是高达93%,巴西几乎成为中国大豆的“独家供货商”。 在全球气候波动和产量不稳的背景下,巴西大豆价格一路飙升,从年初到9月累计涨幅近80%,最高时达到650美元/吨。 巴西方面认为,中国在其港口和铁路等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已深度绑定采购链条,价格上涨是“顺理成章”。 然而现实却给了巴西当头一棒,中国压榨企业难以承受如此高企的采购成本,650美元/吨意味着每吨亏损超200元人民币,企业经营压力陡增。 面对“刮骨式”涨价,中国大豆行业协会果断宣布暂停采购2025年12月及2026年1月船期的大豆,数量高达800万吨,占巴西对华月度出口的七成。 这一举措直接击破了巴西的两个误判:一是中国并非“别无选择”,二是中国完全有能力主动退出。 中国敢于叫停巴西大豆订单,背后有着坚实的战略支撑。 首先,国家储备体系为中国大豆安全提供了“压舱石”,储备量高达4500万吨,足以保障全国三个月的供应。 全国六大加工基地年加工能力达850万吨,储备可随时转化为市场供应,确保即使短期停采,市场也不会断粮。 更关键的是,中国采购布局灵活,迅速调整方向,仅48小时内就锁定了130万吨阿根廷大豆,阿根廷取消出口税后,价格比巴西便宜70美元/吨,成为最佳替代选择。 同时,中国还积极拓展俄罗斯和乌拉圭等新兴供应国,俄罗斯远东的非转基因大豆、乌拉圭的新兴产能通过中欧班列逐步放量。 虽然这些新渠道目前总量有限,但中国“多个篮子”战略已然成型,不再将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美国作为传统大豆出口国,也被重新纳入采购体系,中国恢复采购三批美国大豆,总量18万吨,此举不仅是价格考量,更兼具外交手段,通过采购维系与美国农业州的沟通,兼顾市场与战略利益。 巴西在大豆订单受挫后,迅速对中国无纺布发起反倾销调查,虽然巴西方面声称此举是应国内行业协会4月30日的申请,但选择在大豆订单暂停后公布,报复意味明显。 巴西深知,大豆产业是其经济“压舱石”,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5%,而中国市场占巴西大豆出口的60%以上。 巴西不敢在大豆问题上与中国彻底撕破脸,只能选择无纺布这一相对小众品类进行施压,既想表达不满,又怕引发更大规模的贸易报复。 然而这种策略实则“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和出口国,不仅价格优势明显,在医疗防护等高端领域也具备技术优势。 巴西本土无纺布产业困境重重,今年前九个月开工率降至65%,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三家小厂停产。 巴西下游企业高度依赖中国原料,最大纸尿裤品牌“派乐”40%的原料来自中国,调查一出,不少口罩厂、纸尿裤厂负责人忧心忡忡,担心原料涨价或断供,最终成本将转嫁到巴西民众身上。 针对巴西的反倾销调查,中国商务部明确回应:企业暂停大豆订单是基于市场规则的自主选择,完全符合国际贸易惯例,巴西发起反倾销调查应遵循世贸组织规则,不应搞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也已启动应对机制。 事实上,中巴贸易本质是互补共赢,中国需要巴西农产品保障民生,巴西需要中国工业品和投资推动发展。 若巴西将互补关系当成博弈筹码,最终损害的只能是自身利益。 当前巴西部分粮商已悄然下调大豆报价,而无纺布反倾销调查仍在按程序推进,这场“大豆与无纺布”的贸易博弈尚未落幕,但传递的信号已十分清晰:在全球供应链高度融合的时代,“单边涨价”或“报复性调查”已不合时宜。 价格决定不了市场,信任与理性才是长期合作的基石,中国的果断回应,是对“被绑定”神话的否定,也是多元化战略的有力验证。 而巴西的反击更多是情绪表达,不仅实际影响有限,反而暴露了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 国际贸易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神话”,只有互利共赢的现实,任何一方若幻想依靠一时的市场优势“拿捏”合作方,只会促使对方更快地寻找新的出路。 这场风波让巴西明白,真正的风险不是涨价,而是高估了对方的战略定力和灵活应对能力。 |
19 分钟前
20 分钟前
20 分钟前
23 分钟前
24 分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