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8日的清晨,全国金价再次刷新纪录。 周大福、老凤祥等知名品牌的足金999价格突破了1268元/克,而中国黄金却保持在1188元/克。 80元的价差背后,隐藏着无数消费者未曾留意的选择逻辑。 上海一位阿姨在商场里比较着金镯子,她手中的计算器显示:50克的手镯,不同品牌价差高达4000元。 这笔钱足以给家里添置一台新冰箱。 购买黄金的目的决定了这笔花费究竟是消费还是投资。
2025年11月8日的金价清单显示,周大福、潮宏基、谢瑞麟的售价均为1268元/克。 六福珠宝和周生生为1266元/克,老凤祥、老庙黄金为1263元/克。 周六福为1261元/克,菜百首饰为1238元/克,中国黄金为1188元/克。 品牌之间最高价差达到80元/克。 这与国际金价形成鲜明对比,同日国际金价约为3990美元/盎司,折算成人民币约为936元/克,而上海黄金交易所的现货价格为917.42元/克。 珠宝店金价相比国际金价高出300-400元/克,这差价包含了加工费、税费、门店利润和品牌溢价。 周大福等百年老店占据核心商圈,装修豪华,广告投入大,这些成本最终会计入金价。 中国黄金等品牌采用更简单的专柜模式,运营成本较低,价格自然更具优势。
购买黄金的首要原则是明确需求:装饰还是保值。 黄金首饰属于装饰用金,主要价值在于佩戴和美观。 投资金条才是保值用金,更适合作为资产配置。 2025年11月8日,周大福一个10克的古法金手镯,金价1268元/克加上200元/克工艺费,总成本达14680元。 回收时按当日金价约900元/克计算,仅能获得9000元,亏损5680元。 这部分亏损主要来自工艺费和品牌溢价。 同日银行投资金条价格约为930元/克,紧贴国内现货金价,仅高出少量手续费。 2023年一位投资者以850元/克购入200克投资金条,2025年以950元/克变现,净赚20000元。
一位母亲为女儿准备嫁妆的案例尤为典型。 她原计划购买50克金镯子,珠宝店报价69000元。 后改为银行投资金条,以900元/克购入,总成本45000元,节省24000元。 2025年金条变现后还盈利5000元,而金镯子变现则可能亏损。 “一口价”黄金成为消费投诉的高发区。 这类产品不标明克重,仅标注单一价格,消费者难以进行性价比比较。 一位消费者曾花费2000元购买“一口价”黄金吊坠,回家称重仅1.5克,折算每克高达1300多元。 更极端的案例是,有消费者在2015年花费2525元购买“中国黄金”项链,2025年发现项链内侧刻着“七五零”,表明这是含金量75%的K金,而非足金。
“按克销售”的黄金价格透明,每克金价和工艺费清晰列出。 2025年11月8日菜百首饰金价1238元/克,工艺费150元/克,20克项链总成本27760元。 而一口价产品可能以30000元销售,实际重量仅18克,每克单价超出合理范围。 购买黄金的时机和渠道选择直接影响价格。 每年春节、中秋节、国庆节及情人节等节日期间,金价通常上涨5%-10%。 2025年11月8日处于消费旺季前夕,金价处于高位。 3-4月和6-7月是黄金消费淡季,商家会推出“金价直降30元/克”“工艺费全免”等活动。 品牌店庆也是优惠集中时段,周大福店庆在3月和9月,老凤祥店庆在5月和11月。 一位消费者在春节前看中50克金镯子,金价1200元/克,工艺费180元/克,总价69000元。 等到3月品牌店庆,金价降至1150元/克,工艺费打5折,总花费62000元,节省7000元。
渠道选择同样关键。 周大福一线城市核心商圈专柜工艺费不打折,而二三线城市购物中心专柜可能有8折优惠。 线上旗舰店常推出“满5000减300”活动,菜百首饰线上店甚至提供工艺费5折券。 品牌工厂店或折扣店销售过季款式,价格可低至8折。 经典光面金镯子在这些渠道购买,不影响佩戴效果,却能节省可观费用。 黄金回购价格与销售价格存在显著差异。 2025年11月8日,黄金回购价格约为896元/克,而品牌金店零售价在1188-1268元/克之间。 回购时品牌、工艺和新旧程度不影响价格,唯一标准是纯度和重量。 商家按当日基础金价减去5-30元/克进行回收。 部分品牌金店只回收自家产品,或倾向于提供以旧换新服务。 兑换时需确认旧金计价方式、是否收取折旧费、新金重量要求等细节。
避免将足金换成K金或“一口价”产品,这类置换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经济损失。 购买黄金时需主动索取并妥善保管发票、质保单等凭证。 后续清洗、维修、以旧换新都需要这些文件。 一位消费者因丢失发票,在以旧换新时被多扣5%手续费。 桃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2025年10月发布的消费提示强调,消费者应选择内壁刻有“足金999”“Au999”等清晰标识的产品。 对于“一口价”黄金,必须要求商家现场称重并记录克重,在发票上明确标注产品名称、实际重量、纯度、总价及加工费。 网络购买黄金风险较高。 直播间展示的黄金饰品经过灯光、滤镜处理,实物可能存在光泽暗淡、磨损划痕等问题。 消费者应保持理性,选择正规渠道,不轻信“低价”促销。
2025年第一季度,网购商家销售黄金克重和材质与宣传不符,甚至伪造品牌和认证证书成为投诉重点。 一位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花费988元购买宣称重2克的足金999戒指,实际仅1.48克,证书和发票均系伪造。 当金价持续攀升,人们追逐黄金的热情高涨,我们是否曾思考过:购买黄金的本质是什么? 是满足拥有的安全感,还是对抗通胀的工具,抑或只是群体效应下的盲目跟风? 在黄金闪耀的光芒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如果黄金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其价格标签,而在于我们赋予它的意义。 那么在这场全民购金热潮中,我们究竟是在投资未来,还是在为当下的焦虑买单?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