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呀,我是邓姐姐。 又到了美好的周五,聊到哪算哪~ 今天央行发布了最新数据,10月末黄金储备又增加了。 环比增加3万盎司,大约0.93吨。 目前已是连续第12个月增持黄金。
但,我发现央行黄金增持量近似呈现逐月递减。 例如,从去年12月增持33万盎司,到今年10月增持3万盎司。 我做了个图表,大家看起来更直观:
这背后确实可能蕴含着多重信号和策略考量。
或许在初期。 央行决定将增持黄金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时,最初的几个月需要快速购买。 迅速提高黄金在总外汇储备中的占比,达到一个初步的目标。 最核心目的,当然是为了去美元化和外汇储备多元化。 增持黄金也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信誉,为国际化提供价值背书。 等底子打好了,就不需要再维持那么高的购买速度。 后续的购买更像是一种“定投”,目的是在长期内平滑购买成本。 这也能够避免对市场造成过大冲击。 现在速度放慢,可能说明冲刺阶段已经结束,开始进入稳健的长跑模式了。 另外,从成本角度考虑。 过去一年,国际金价屡创新高。 央行可能在金价相对较低时加大了购买力度, 而在金价持续上涨、处于历史高位时,放缓了购买步伐。 这是一种理性的成本控制策略。 我们在许多基金定投时,也可以学学央妈的这种操作~
而且央行如果持续高强度买入,会显著推高全球金价。 反而增加自己未来的购买成本。 适度放缓节奏,也能够让市场降温,为未来的购买创造更合适的价格。 就目前来看。 央行黄金增量递减,并不一定意味着对黄金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更可能是从战略性快速建仓,转向战术性稳步增持。 总体仍然看好黄金,但方式更加精明和可持续。 后续需要关注的看点有这几个—— 一个是,央行是否会停止增持? 如果未来几个月增持量降至极低水平甚至为零,就需要考量战略是否发生了转变。 再一个,若金价出现大幅下跌,央行是否会重新加大购买力度? 这将直接验证,央行控制买金成本的假设。
黄金交易税收新规落地后,这两天市场的变化比较明确了。 零售实物金饰普遍有所涨价。 例如,11月5日融通金价913元/克。 之前深圳水贝金价一般比融通金高15元,为928元/克。 但如果需要开发票,就要额外增加5%的税点。 最后售价就去到1000元/克左右了。 如果不要求开发票,就按993元/克的税后价另计加工费即可。 而当天的黄金回收价在898元/克,与新金饰价相差近百块。 这是因为现在上游黄金料商,普遍开始收取7%~8%的增值税。 折算下来每克要加价近70元。 旧金饰不含税,所以回收价也有所降低。 总的来看嘛,同样条件下—— 买金饰比以前要贵,回收价也比以前要低。 以后想买实物金作为投资,更难了。 不过,目前也有的商家售卖价格还比较低,例如942元/克。 可能还在消耗新规落地前采购的低价库存,或者它的原料供应商还没将税费完全传导下来。 之后也会逐渐靠拢。
今天A股维持震荡走势,不咸不淡。 倒是吃了一个瓜。 昨晚泡泡玛特直播时,惊现翻车事件。 一名工作人员手持原价79元的DIMOO挂链盲盒说: “这东西卖79元确实有点……过分了。” 随后另一人接茬:“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瞬间引发大量网友解读。 说他们内部都吐槽公司定价高,暗讽消费者是韭菜。 (挺神奇的,价格又是79元) 今天股价就下跌了-6%左右。 早在之前,也有部分消费者质疑他家定价过高。 认为盲盒仿品成本只要4元,正品却还存在掉漆问题。 之前被炒到天价,一娃难求的局面,也因为不定期补货好转。 而每次大规模补货后,产品价格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很难想象作为制造业大国,居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如果出现了,那么原因只可能有一个…… 看了看,从今年8月到现在, 泡泡玛特股价跌幅已经超过-35%。 目前的情况下,大家还会看好新消费吗? PS. 今天的可转债打新大家有参与吗? 吸吸欧气,希望都能中签~ 点右下方“❤”,锦鲤附体!
本文文字原创,皆为交流探讨之用。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点在看锦鲤附体!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