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有色暴动!贵金属小金属领涨,铜价创两月新高背后逻辑曝光 11月7日,国内大宗商品市场迎来“有色金属时间”。贵金属与小金属板块率先发力领涨全场,铜价更是强势突破前期震荡区间,创下近两个月来的新高,整个有色板块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火爆行情。 这波异动绝非偶然,而是政策红利、供需失衡、市场情绪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咱们用实打实的数据说话,带你看清这波有色行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普通投资者该如何把握机会、规避风险。 先来看最直观的市场表现,11月7日早盘数据就足够亮眼。沪铜主力合约开盘后震荡上行,盘中最高触及89130元/吨,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上涨0.47%,这一价格创下了9月中旬以来的新高,妥妥的“两月最强表现” 。现货市场上,SMM 1#电解铜报价在87550~87980元/吨之间,均价贴水60元/吨,虽然仍处于贴水状态,但较前一日下降5元/吨,贸易商和下游采购情绪已经明显回暖 。 更让人意外的是小金属的“疯狂”。被称为“工业牙齿”的钨,近期行情堪称炸裂。截至11月5日,65%黑钨精矿价格飙至31.2万元/吨,较年初直接翻倍还多,钨粉价格更是突破710元/公斤,年内涨幅高达124%。有江西的钨矿贸易商直言,干这行十几年,头一次见这种“报价再高也拿不到货”的情况,持货商宁愿囤着也不愿轻易出手。 贵金属板块也不甘示弱,黄金现货价格站稳917元/克关口,较前一周上涨1.2%;白银价格单日上涨1.91%,突破5800元/千克,创下一个月来的新高。除了领涨的品种,其他有色品种也多数跟涨,铝价上涨70元/吨,锌价上涨70元/吨,镍价上涨170元/吨,锡价更是大涨320元/吨,不锈钢、螺纹钢等关联品种也小幅走强,整个有色产业链呈现出“一荣俱荣”的态势。 成交量数据同样能印证市场的热度。11月7日早盘,沪铜主力合约成交量突破28万手,成交额超250亿元;钨相关概念股盘中异动,中钨高新直线拉升,章源钨业、厦门钨业等跟涨明显,资金涌入迹象十分突出。这种量价齐升的格局,说明市场对有色板块的上涨预期已经形成共识,并非单纯的短期炒作。 要搞懂这波有色行情的核心逻辑,首先得看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撑。就在10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这可是行业发展的“定海神针” 。 方案明确提出,2025-2026年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左右,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1.5%左右,再生金属产量要突破2000万吨。更关键的是,方案重点提及要加强铜、铝、锂、镍、钴、锡、钨等关键资源的调查与勘探,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这直接给这些品种的长期价值定了调 。 不仅如此,政策还支持低品位、共伴生资源的绿色开采技术攻关,鼓励“人工智能+有色金属”行动,推进节能减污降碳改造,这些举措既保障了资源供给的稳定性,又提升了行业的发展质量,让资本市场看到了有色行业的长期成长空间 。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资源部对钨矿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进行了调整,直接缩减了6.45%,江西、云南等主产区的配额大幅减少。在供给收紧的同时,需求却在爆发,光伏钨丝今年出货量同比激增40%以上,军工领域的钨制品订单也同比增长42%,供需缺口一下子就拉开了,这也是钨价暴涨的核心原因之一。 除了国内政策,全球市场的供需变化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先看铜价,矿端供应的扰动一直存在。第一量子矿业公司的Sentinel矿,虽然第三季度铜产量环比增加8228吨,达到51336吨,但全球范围内的铜矿品位下降、开采成本上升等问题依然突出,长期供给偏紧的格局没有改变 。 库存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截至10月29日,国内电解铜现货库存仅18.45万吨,虽然较前一周微增0.29万吨,但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 。而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铜库存也持续低位运行,全球库存紧张的局面,让铜价具备了“易涨难跌”的基础。 需求端的复苏也不容忽视。随着国内基建项目加速落地,电网改造、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对有色金属的需求持续增长。尤其是新能源领域,铜作为“新能源金属”,在充电桩、光伏支架、风电电缆等环节的用量巨大,而铝、镍、钴等品种更是动力电池的核心原材料,这些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给有色行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需求支撑。 全球宏观环境的变化也为有色行情添了一把火。近期中美贸易关系出现缓和迹象,市场对铜精矿等原材料的进口预期改善,缓解了供应链扰动的担忧。同时,美联储10月实施鹰派降息后,美元指数有所走弱,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吸引力上升,这也为贵金属和有色金属价格上涨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行业自身的转型升级。国内有色金属企业不再单纯追求产量增长,而是转向高质量发展。比如在冶炼环节,企业纷纷推进节能减污降碳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产品结构上,加大超高纯金属、铜合金结构功能材料等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这些高端产品的附加值更高,也让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 对于当前的有色行情,市场上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新一轮上涨周期的开始,也有人担忧短期涨幅过大可能引发回调。结合数据和行业逻辑,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长期来看,有色板块的上涨趋势是有坚实基础的。一方面,全球“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色金属,这会带来持续的增量需求;另一方面,国内政策对关键资源的保障和行业升级的支持,会让有色行业的发展更加规范、高效,行业集中度和盈利能力都会提升。像钨这种我国具有资源优势的品种,全球储量占比55%,产量占比83%,在光伏、军工等需求爆发的背景下,长期价值值得期待。 但短期来看,部分品种的涨幅确实过快,存在回调的可能。比如铜价已经接近9万元/吨的关键关口,而目前需求端的复苏其实还没有完全兑现,下游企业多以刚需采购为主,一旦价格突破心理关口,可能会引发部分企业的卖出套保行为 。钨价短期内翻倍,也可能导致下游企业寻求替代材料,或者减少库存采购,从而抑制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不能盲目追高,要分清不同品种的投资逻辑。像铜、铝这种大宗商品,受宏观经济和行业周期影响较大,可以关注库存数据、基建投资进度等指标;而钨、锂、钴等小金属,更多受产业链供需和政策影响,要重点跟踪行业政策、下游需求爆发情况。 如果是投资股票,建议关注那些有资源优势、技术实力强、产品结构高端的企业,比如拥有自有矿山的铜企、在钨深加工领域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这些企业能更好地受益于价格上涨和行业升级。但要注意的是,股市波动较大,要控制好仓位,避免追涨杀跌。 对于实体企业来说,这波行情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上游矿山企业可以抓住价格上涨的机会,合理安排生产和销售,提升盈利能力;中游冶炼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规避价格波动风险;下游制造企业则可以通过长期协议采购、建立库存预警机制等方式,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还要提醒大家,有色金属市场受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国际局势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风险较大。比如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后续调整、全球贸易摩擦的变化、行业产能释放等,都可能导致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因此,无论是投资还是经营,都要保持理性,做好风险防控。 展望未来,有色板块的行情可能会呈现“分化上涨”的格局。政策支持力度大、供需缺口明显的品种,比如铜、钨、锂、钴等,大概率会继续走强;而供给相对宽松、需求复苏缓慢的品种,可能会跟随板块波动,但涨幅有限。 从时间维度来看,2025年底到2026年,随着八部门稳增长方案的逐步落地,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进,以及再生金属产业的发展,有色金属行业的供给保障能力会进一步提升,而需求端随着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产业的持续增长,也会保持旺盛态势,行业整体将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对于投资者来说,长期可以关注三个方向:一是资源类企业,尤其是拥有铜、钨、锂等关键资源的企业,资源稀缺性会带来持续的价值溢价;二是技术领先的深加工企业,在高端材料领域有突破的企业,会受益于产业升级带来的需求增长;三是再生金属企业,随着再生金属产量突破2000万吨的目标推进,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11月7日的有色异动,本质上是政策红利、供需失衡、产业升级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波行情不仅让市场重新关注到有色金属的价值,也反映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变化。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要透过行情看本质,不要被短期的价格波动所迷惑,而是要关注品种的长期逻辑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牢记风险与收益并存,在把握机会的同时,做好风险防控。 总的来说,有色金属行业正处于政策支持、需求升级、供给优化的黄金发展期,未来会有更多优质企业脱颖而出。无论是投资还是产业布局,只要抓住核心逻辑,理性决策,就能在这波行业浪潮中把握机会,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这波行情也是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契机,相信在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下,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会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