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的日子有点难捱从巴西进口的大豆,价格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冲,压得企业每吨亏200多块。 没等市场缓过神,行业协会直接放话:2025年12月、2026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不采购了。 这一停就是800万吨,差不多是巴西每月对华出口量的七成。 这波操作够果断,可不少人犯嘀咕:咱们之前买大豆,9成多都从巴西来,这么停,真不怕断供? 停购不慌:三条“后路”撑起博弈底气 这么高的倚重度,停购不得乱了阵脚?其实,咱们早为这种情况留了后手。 首先是战略储备能兜底,手里握着4.5亿吨大豆储备,按平时的消费量算,够全国用三个月。 还有六个加工基地,一年能加工850万吨大豆,真要是市场有波动,这些储备和产能随时能投用,稳住价格不成问题。 储备是“压舱石”,替代渠道就是“活棋子”。 停购巴西大豆才两天,咱们就锁定了阿根廷130万吨大豆。 巧的是,阿根廷刚好取消了出口税,这批大豆价格比巴西的低70美元/吨,算下来能省不少成本。 不光是阿根廷,俄罗斯远东的非转基因大豆、乌拉圭的新货源也在试水,中欧班列刚好能派上用场,把运输通道打通。 更有意思的是,咱们还重启了美国大豆采购,分三批买了18万吨。 这步棋下得挺妙,既拿到了合适价格,又让供应链多了层弹性,还能跟美国农业州保持沟通。 这不是要跟谁对着干,是让巴西明白,大豆采购不是非你不可,咱们有选择的余地。 还有个从需求端发力的办法,比如豆粕减量替代。 现在饲料里豆粕用得少了,换成杂粕、氨基酸这些替代品,不少养殖企业豆粕使用量降了一成多。 这么一来,对大豆的刚性需求就没那么强了,就算供应端有波动,影响也会小很多。 如此看来,停购不是赌运气,是有储备、有替代、有需求调整这三条后路撑着底气。 反倾销反击:情绪大于实效的“无奈之举” 咱们这边停购大豆的消息刚落地,巴西那边就有了反应。 2025年10月下旬,巴西宣布对中国无纺布发起反倾销调查,目标是克重7到150克/平方米的产品。 怕是最有体会的就是做无纺布生意的朋友,咱们这行2024年出口了142.8万吨无纺布,占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说句不夸张的,全球很多地方都离不开中国无纺布。 仔细琢磨下,巴西这波反倾销,更像气头上的情绪发泄。 无纺布不是大豆,咱们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摆在这儿,就算调查,也很难找到能替代中国供应的货源。 很显然,巴西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不满,但实际能起到的反制效果特别有限。 毕竟贸易博弈讲究的是实力对等,拿一个自己没优势的产业开刀,并非明智之举。 这背后其实是中巴贸易的基本面在起作用,2024年中巴贸易总额1700亿美元,咱们对巴西有780亿美元的逆差,简单说就是买巴西的货远多于卖巴西的货。 而且巴西的大豆、铁矿石、原油,都严重依托中国市场,想在短期内找到能接下这么大体量的买家,难度极大。 大宗商品贸易牵扯到港口、仓储、金融、航运一整条链,想换个合作对象,不是一朝一夕能办成的。 博弈边界:理性合作才是长久之道 不管是停购大豆还是反倾销无纺布,这波风波的核心是搞懂大宗商品博弈的边界在哪。 对咱们来说,在巴西港口、铁路上有投资,是想绑定合作,但不意味着要被动受制。 当大豆价格偏离理性,超出企业承受范围时,用停购这种方式提醒对方,这是边界,不是要翻脸。 对巴西来说,无纺布调查也许能平息国内一些情绪,但改变不了实际局面。 如果因为价格谈不拢就透支主要买家的耐心,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大宗商品合作,胜败不在于一两次价格涨跌,而在于能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能不能一起分担风险。 毫无疑问,这波博弈也暴露了底层逻辑。 供应链安全重在抗压和分散,阿根廷的价格优势、俄罗斯的品类补充、美国的体量支撑,凑一起给市场添了安全感。 谈判博弈重在节奏和边界,价格得根据双方筹码和承受能力来定,超出边界就会把买家推走。 国家战略重在均衡,粮油安全是底盘,产业和外交是杠杆,咱们后来小规模重启采购,就是既稳产业又保沟通。 大宗商品贸易里,情绪化赌气没用,谁能拿出实打实的底气,谁能保持理性,谁能给市场确定性,谁才能赢得长久。 未来摩擦会不会升级不好说,但咱们的方向很明确,用好储备、打通替代、做细金融物流,坚持市场化规则博弈。 毕竟合作不是比谁脾气大,是比谁更懂理性,更会共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