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王府井的周大福门店前排起长队,顾客抢购金条的场面堪比春运。同一时间,周大福在三四线城市日均关闭2.5家门店,一年净关905家。一边是狂热抢购,一边是门店倒闭,黄金市场的冰火两重天,撕开了这个时代最真实的焦虑——我们争抢的从来不是黄金本身,而是乱世中那一丝虚幻的安全感。 金价已突破1200元/克,创历史新高。推动这轮暴涨的,是美联储降息预期、全球地缘冲突升级,以及中国央行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的明确信号。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全球央行净购金166吨,投资性需求激增。但讽刺的是,金价走高并未带来金店普涨,反而加速了行业洗牌:高成本的品牌门店在低线城市节节败退,而银行金条销售、深圳水贝批发渠道却迎来客流高峰。 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银行以接近国际金价买入金条,再支付每克10–30元的加工费定制首饰,整体成本比品牌店低50–100元/克。一套50克的金镯,能省下近5000元。尽管存在3%–5%的加工损耗和纯度风险,但对价格敏感的普通人而言,这是看得见的实惠。更关键的是,这种“自选+加工”模式,本质上是对品牌溢价的集体抛弃——人们不再为logo买单,只为黄金的“硬通货”属性埋单。 这背后,是黄金角色的深刻转变。艾媒咨询调查显示,84.89%的中国消费者购买黄金出于投资避险目的。世界黄金协会报告指出,黄金正从“婚嫁饰品”变为“情绪资产”:年轻人买小金豆、黄金贴片,既为“悦己”,也为“边戴边存”。社交媒体上,“攒金豆”话题笔记超10万篇,形成强大的从众效应。当经济前景不明、资产波动加剧,黄金成了心理账户中最“确定”的那一笔支出。它不仅是财富,更是焦虑的出口。 但这种安全感,终究是幻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警告,金价短期内涨幅过大,历史高位回撤可达7%以上。追高买入者,可能正站在风险的悬崖边。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普通人把黄金当作唯一避风港,恰恰说明其他资产渠道的失能——楼市不再稳赚,理财不再保本,股市难以托付。黄金的繁荣,不是信心的体现,而是信心溃散后的最后防线。 金店倒闭潮不是终点,而是传统零售模式的警钟。当消费者只为黄金本身付费,品牌的故事、工艺的溢价、门店的体验,都将被重新估值。未来能活下来的,不会是铺得最广的,而是最懂用户真实需求的——要么极致低价,要么极致价值。 当黄金成为全民心理按摩,真正的风险才刚刚开始。我们用金条包裹恐惧,却忘了:最值钱的,从来不是手中的金,而是对未来的信心。 |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