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巴西趁着中国减少美国大豆进口的机会抬高价格时,显然低估了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智慧和坚定决心。
当中美贸易战促使中国几乎停止购买美国大豆后,巴西迅速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大豆供应国。2025年1-9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总量的66%,部分月份甚至高达93%。这种市场的突然转变,让巴西产生了一种错觉,似乎中国大豆进口离不开巴西。 于是巴西粮商开始“坐地起价”,将对华大豆报价从每吨580美元一路拉升到650美元。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中国近百家油厂集体暂停采购12月及明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涉及800万吨订单。巴西错把阶段性的贸易变化当成了自己的永久优势。
面对巴西的价格上涨,中国并未慌乱,因为早已布局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当阿根廷宣布取消大豆出口关税,使其到岸价骤降70美元/吨时,中国企业在48小时内就签下了130万吨的阿根廷大豆订单。与此同时,乌拉圭对华大豆出口增长了30%,俄罗斯远东的新季大豆也开始进入市场。 更重要的是,中国自身的储备和技术也在不断增强。国家大豆储备可满足全国数月消费需求,同时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每年可节省几千万吨大豆需求。这些措施让中国在面对单一供应商涨价时,有了从容应对的资本。
当巴西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匆忙准备降价时,却发现为时已晚。中国已经与其他国家签订了供货合同,巴西滞留在圣保罗港的200万吨大豆,每天需支付高达120万美元的滞港费。这时机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挽回。 与此同时,中国在10月底恢复了少量美国大豆的采购,订购了18万吨。这不仅满足了部分需求,更重要的是向巴西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中国拥有充分的选择权。
从这次大豆贸易风波可以看出,在大国博弈中,一时的市场优势并不能保证长久的话语权。巴西凭借短期内的供应垄断盲目提价,结果反而丢失了大量订单。据业内人士估算,巴西这波操作至少少赚了20亿美元。 而中国则凭借着充足的储备、多元的渠道和不断进步的技术,在这场贸易博弈中保持了主动。这种冷静、理性、长远的战略定力,正是新时代粮食安全观的体现。 |
24 分钟前
24 分钟前
昨天 23:55
昨天 23:55
昨天 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