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肉跌成白菜价,养殖户血亏。猪价暴跌背后,养猪业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大“逃杀”,有人半年亏掉一套房,有人却靠差异化生存月入百万。 这轮超级猪周期究竟有多残酷? 别急,看到最后,你可能会对生猪市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最新监测显示,当前全国生猪均价已跌破6元每斤大关,创下近三年新低。更扎心的是,这个价格还在一路向下狂奔,养殖户每卖出一头猪就要亏损200元左右,这个窟窿正变得越来越大。 究其根源,产能过剩是主要原因。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母猪存栏量仍超正常保有量3.5%以上,这意味着生猪供应引擎依然在高速运转。更关键的是,生产效率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如今,每头母猪每年能提供的断奶子猪数相比几年前大幅提升,这意味着同样数量的母猪能生出更多的小猪。 而规模化猪场在这轮扩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大型养殖企业正在加速出栏,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应压力。与充足的供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猪肉需求端却异常疲软,传统的冬季腌腊需求今年启动迟缓,支撑力度明显不足,消费者的餐桌选择也更加多元化,牛肉价格处于低位,对猪肉形成了一定的替代效应。同时,36个大中城市的猪肉零售价格同比下跌超14%,表明终端消费复苏依然乏力。 面对行业困境,政策层面已经出手,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将总量控制在合理区间。龙头企业也在积极响应,例如牧原就已开启产能瘦身计划,计划减少32万头母猪存栏,这相当于减少了约900万头生猪的潜在出栏量。 调控的关键在于平衡短期应急与长效机制,通过减少二次育肥、控制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等措施,实现结构性优化。 在这场行业寒冬中,养殖户的自救方式也呈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中小散户因无法承受持续亏损而选择退出。数据显示,500头以下散户存栏量同比下降15%。 但另一些养殖户则通过差异化经营找到了生机。在四川、云南等地,一些特色养殖户通过打造生态猪肉、有机认证产品,成功将售价提升至20元每公斤以上,较普通猪肉溢价40%。浙江等地则大力发展地方猪产业,推动“白改黑”,通过特色化、品牌化运营提升产品附加值。 生猪生长周期决定了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动,一般需要10个月左右才会体现在生猪出栏量上。这意味着,即使现在开始调节产能,供应充裕的局面也至少还要持续两个季度。有分析预测,猪周期的摸底阶段可能比预期更长,行业调整周期或将延长。 在这个过程中,生猪产业正从粗放的规模扩张转向精细化管理、差异化竞争的新阶段,每一次深度调整都在加速行业的蜕变与成长。对于真正有实力、有特色的养殖主体来说,这场危机也可能孕育着新的机遇。 那么你们那里的猪肉现在多少钱一斤?你觉得这种低价会持续到明年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讨论。
|
14 分钟前
15 分钟前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