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超市里贴着“6.98元/斤”的猪前腿肉,你真觉得这价格已经够地板了? 10月15号中国海关总署,和哈萨克斯坦签了猪肉出口协议,不少人慌了,国产猪肉都跌得养殖户快哭了,再来外国货,这价不得跌到姥姥家? 但事实啊,可能跟你想的压根不是一回事。
进口猪肉不是洪水猛兽,关键看怎么用 很多人一听说哈萨克斯坦要卖猪肉给中国,第一反应就是“国内养殖户要遭殃”。这话吧,也就说对了一半。 我们先从数据说起,2025年刚过去的8个月,中国猪肉进口量在所有肉类进口里只占16.7%。这比例说明啥?说白了,进口猪肉从来不是来抢国内养殖户饭碗的,而是用来补供需缺口的,比如某段时间国内猪少了,它来填填空,不是来砸场子的。
今年10月中旬,全国生猪价跌到11-12块钱一公斤,养殖户要是外购仔猪来育肥,养一头最多得亏200块。这时候政府可没想着多进口猪肉压价,反而启动了收储计划,8月25号华储网就收了1万吨冻猪肉,目的明确,托住价格,不让养殖户亏得太惨。 哈萨克斯坦那点猪肉产量,短期内根本成不了“洪水”。这个国家一年总共就产10万吨左右猪肉,自己人还得吃一部分呢。第一批通过中欧班列运过来的也就5000吨,我们一年要吃5000多万吨猪肉,这5000吨连个零头都算不上,真犯不着慌。
话说回来,引进哈萨克斯坦猪肉真正的意义在哪?是供应链能更稳。以前我们进口猪肉,主要靠西班牙、巴西这些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家,海运一趟最少得半个月。哈萨克斯坦跟新疆挨着,走中欧班列72小时就能到货,这速度快得不是一点半点,新鲜度也能跟上。 更重要的是,哈萨克斯坦到现在都没出现过非洲猪瘟疫情。万一哪天那些传统进口国闹了疫情,没法给我们供货,手里多个选择,总比眼睁睁看着断货强吧?2019年猪瘟闹得猪价飞涨,那阵儿买肉都得掂量掂量,大家应该还没忘。
国内猪价真正的问题,不在进口多少 现在市场上的猪肉到底多便宜?农贸市场里的梅头肉,11块钱就能买一斤;超市搞促销,猪前腿肉能压到6.98元/斤。 这低价从今年春节后就没停过,除了中秋节那几天稍微涨了点,其他时候基本一路往下掉。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指出,10月10号到16号那周,猪肉批发均价跌到了18.43元/公斤,比7月底整整低了10.49%。 养殖端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根据山东省第42周的数据,肥猪出栏均价才11.56元/公斤,跟去年同期比降了35.88%。就拿龙口市说,要是养殖户自己繁殖母猪、自己养仔猪,每头猪得亏60块;要是从外面买仔猪回来育肥,直接亏150块。
问题到底出在哪?其实是生猪产能释放的节奏乱了。我们倒着看时间线就清楚了,2024年9月到12月,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连续四个月往上涨,到年底已经达到4078万头。 大家都知道,母猪怀孕再加上仔猪育肥,大概需要10个月时间,这正好就对应到了今年第三季度,出栏的猪一下子多了,市场装不下,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这里有个细节特别关键,今年7到9月,按理说该是猪肉消费的旺季,不少养殖户想着等价格涨点再卖,就把猪压在栏里不卖。结果呢?8月底9月初,价格没涨就算了,还一个劲往下跌,养殖户慌了神,全都扎堆抛售,你卖我也卖,猪越卖越多,价格被砸得更狠,这下亏得更惨了。
政策调控已经出手,拐点什么时候到 面对一直跌的猪价,政策层面已经开始行动了。9月16号开的那场座谈会,释放的信号特别清楚,国家发改委和农业农村部,要求25家头部养殖企业,在2026年1月底之前,减少100万头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这些企业现在大概有1100万头能繁母猪,削减10%的量,力度可不算小。 但这里有个挺尴尬的情况,从2024年5月开始,养猪行业已经连续盈利15个月了,虽然现在开始亏,但不少养殖场还抱着“再熬熬就能挺过去”的想法,没太愿意主动减少产能。所以实际能减多少,可能没预想的那么多。
我们接着看需求端的变化,再过半个月,南方就该进入做腊肉、腊肠的传统季节了,按往年的情况,这波需求能持续到12月底。北方灌肠的习惯也会在11月开始,农贸市场的摊主已经在准备货了。 有分析师预计,11月份猪价会比10月涨一点。天气转凉后,腌腊的需求上来了,加上有些养殖户不想再低价卖,愿意把猪留一留,短期内价格应该能止住下跌,慢慢稳住。
不过我得给大家泼点冷水,这种季节性的反弹,空间其实不大。只要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还在4000万头以上,那市场上猪肉供过于求的情况就没变。农业农村部首席分析师朱增勇说得很实在:“10月中旬的猪价可能就是今年最低的了,但后面涨一点,更多是养殖户出栏的节奏恢复正常了,不是真的供需变了。” 真正的拐点什么时候来?得看产能减少的速度。要是能繁母猪的存栏量能在今年年底降到3950万头左右,按照10个月的周期算,2026年下半年商品猪的出栏量才会明显减少。到那时候,猪价才有可能进入持续上涨的通道,现在还早着呢。
中国猪肉市场的未来,不只是价格涨跌 跳出短期的价格涨涨跌跌,我们来看看这个行业正在变的样子。目前养殖效率一直在提高,虽然现在很多中小养殖户在亏钱,但头部企业的PSY指标(每头母猪一年能提供多少断奶仔猪)还在往上走。 这意味着就算母猪的存栏量跟以前一样,未来也能产出更多的商品猪,行业算产能的方式,可能得重新调一调了。 然后是消费结构在变,大家有没有发现,虽然普通猪肉便宜,但超市里的黑猪肉、有机猪肉专柜,生意还不错。原来49.9元/斤的黑猪肉,打五折卖到29.9元,照样有人买。这说明市场开始分层次了,一部分消费者不再只看价格便宜,更愿意为品质好的猪肉花钱。
再说说进口的格局,除了哈萨克斯坦,我们还在跟土耳其这些国家谈肉类进口的事。未来中国进口猪肉,可能会形成“近洋+远洋”的组合:周边国家的猪肉,能保证新鲜度,还能应急;远洋国家的猪肉,性价比高、量也大,能满足日常的大量需求。 这种布局的好处,就是抗风险的能力更强了。2020年疫情那阵儿,国际物流断过一段时间,不少只靠一个进口来源的商品都缺货了。猪肉是民生商品,供应链越分散,就越不容易出问题,大家买肉也越有保障。
最后要说的是养殖业本身的转型,这轮价格下跌,其实在逼着那些落后的产能退出。比如那些防疫做得差、管理不细致、成本控制不住的小散户,很难扛过这段持续亏损的日子。能留下来的,肯定是效率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的养殖户或企业。 从长期看,这对我们消费者是好事。猪肉供应会更稳定,价格不会大起大落,肉的质量也更有保障。虽然这个过程对不少养殖户来说挺痛苦,但整个行业会变得更健康。
当然,我们也得看到转型期的麻烦事,那些退出的中小养殖户,以后靠什么生活?地方政府在调整产业的时候,能给他们什么支持?这些问题,得有配套的政策跟上才行。 说到底,猪肉市场的稳定,不只是简单的供和需平衡,背后是产业升级、国际合作、政策调控一起发力的系统工程。哈萨克斯坦的猪肉进来,不是要砸谁的饭碗,而是给中国消费者的餐桌多添一份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