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碳中和目标和全球能源结构深刻转型的双重推动下,以储能为核心的电力系统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电力将成为全球能源消耗的主导形式,可再生能源将贡献全球电力供应的88.0%以上,这为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结构性机遇。 在此背景下,一家基于平台技术并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及产品提供商——果下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自2019年成立以来,果下科技凭借其“AI+储能”的双轮驱动战略,实现了业务规模的爆发式增长,开启新的资本征程。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与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果下科技能否将其技术优势稳固地转化为可持续的资本回报? 从户用到大型储能,AI驱动高速增长 近年来,果下科技在营收方面展现了超乎寻常的增长势头。2022-2024年,公司总收入人民币1.418亿元,飙升至人民币10.25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CAGR)高达168.9%。进入2025年上半年,这一增长曲线依然陡峭,收入同比激增663.1%,达人民币6.914亿元。 在这一增速下,自2019年成立以来,公司迅速确立了其在全球储能供应链中的地位。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据灼识咨询数据,按2024年中国多用途储能系统新增装机容量计算,公司位列全球第八大中国储能系统供应商;而按2024年全球户用储能系统出货量计算,公司亦位列全球第十大中国储能系统供应商。 其中,从收入结构来看,2022-2024年,公司收入重心在短短两年内实现了从户用储能到大型储能的战略性转移。阡乐科技了解到,2024年,公司大型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占总收入的比例高达76.6%,并在2025年上半年保持了74.2%的占比,成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驱动力。这背后,则源于电网侧和电源侧储能建设的爆发。 据招股书指出,自2023年起,中国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国内大型储能市场的需求。果下科技迅速调整资源配置,优先布局中国大型储能业务,从而抓住了政策驱动的增长红利。 也正是这一战略转型,使其精准地卡位于中国市场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核心赛道。 在选中正确的赛道之外,支撑这一切高速增长的基础是公司的硬科技护城河——即平台技术及人工智能(AI)驱动的解决方案。通过深度整合人工智能技术,果下科技构建了一个赋能全产业链的生态平台。其中,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两大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 Safe ESS:面向大型储能及工商业储能场景,该平台采用“云-边-端”协同架构。这一技术架构至关重要:它允许在“边”(项目现场)进行低延迟、高可靠的实时控制与数据处理,以满足电网级应用对即时响应的严苛要求;同时利用“云”端强大的算力进行复杂的AI建模、数据分析与预测性维护。这种架构结合AI技术与先进控制算法,为用户提供削峰填谷、频率调节等具有成本效益的能源管理支持,构筑了比纯云端方案更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Hanchu iESS:针对户用储能场景,这款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能够根据天气、电价波动及用户习惯,自动优化充放电策略,为家庭用户提供智能、高效的能源管理体验,并通过移动端随时随地进行监控与维护。 在这种平台化的打法下,果下科技的平台能够链接并赋能从上游供应商、中游合作伙伴到下游终端用户的整个生态系统。对于上游供应商,平台帮助其产品精准进入目标市场;对于中游合作伙伴,平台协同其服务落地;对于下游用户,平台则提供了高效、智能的能源解决方案。这种生态模式不仅显著增强了客户粘性,也构筑了难以被纯粹硬件厂商复制的竞争壁垒。 从增长到盈利,规模扩张下仍面临考题 尽管果下科技在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出色,但公司的财务数据同样揭示了公司在追求高速增长过程中所面临的盈利困境与流动性挑战。 据阡乐科技了解到,在营收高歌猛进的同时,公司的盈利指标也呈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其中,公司毛利率从2023年的26.7%显著下降至2024年的15.1%,并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跌至12.5%。 与之相对应,公司净利率也从2022年的17.1%一路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0.8%。对此,公司将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储能系统解决方案行业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其中低价竞争策略已成为普遍现象,而这种竞争压力迫使公司无法将所有或部分成本转嫁给客户。 与此同时,公司的盈利表现极易受到原材料价格波动的影响。储能系统产品的主要材料是电芯,其成本在2024年占总销售成本的94.1%。然而,锂离子电池的主要原料全球碳酸价格在过去几年经历了显著波动,若未来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且公司无法及时调整产品定价或寻求替代来源,其毛利率和经营业绩将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公司的营运现金流状况不容乐观。截至2022、2023年度以及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均录得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净额,分别约为人民币3030万元、7290万元及2.05亿元。 造成现金流持续净流出的主要原因在于业务快速增长导致贸易应收款项大幅增加,以及为满足大型订单和战略扩张而大幅增加存货。据了解,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高达人民币9.52亿元。贸易应收款项的大幅增长,也带来了严重的信贷风险。一旦客户遭遇流动性问题,延迟或拖欠款项,将直接对公司的现金流和财务状况产生负面冲击。 在原材料价格波动和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下,如何摆脱利润率收缩与成本飙升的双重挤压,突破“增长不盈利”的困境,是果下科技当下正面临的考题。 若此次赴港上市成功,将为果下科技提供宝贵的资金支持,以供公司加码研发、扩大产能、拓展海外市场。然而,资本的助力只是起点,如何在规模与利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同质化的竞争中真正将AI赋能转化为“盈利护城河”,将是果下科技上市后面临的长期考验,也是决定其能否在决赛中冲线的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