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6日,小马智行(股票代码:02026)正式登陆港交所,完成“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以每股139港元发行,绿鞋后募资总额最高可达77亿港元,创下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领域及港股AI板块最大规模IPO。这一里程碑事件背后,折射出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对商业化路径的深刻思考。 当前,Robotaxi行业正经历从“技术驱动”到“运营与规模驱动”的深刻转型。罗兰贝格研报显示,随着技术安全得到充分验证、盈利模式日益清晰,叠加政策环境的持续完善,行业已具备大规模商业化的必要条件。据观察,在这一关键转型期,面对商业化压力,行业分化出两条不同的路径:部分企业选择更易短期变现的“项目制”,而小马智行则始终坚持面向公众的Robotaxi赛道。
这一战略选择的背后,是小马智行扎实的运营基础,拥有超过720辆Robotaxi和170多辆Robotruck的运营车队,累计全球路测里程突破5500万公里,核心业务Robotaxi2025年第二季度的乘客车费收入同比激增超过三倍。基于对行业趋势的深刻洞察,伴随此次登陆港交所,小马智行有望通过强化运营能力建设,率先迈入“运营为王”的产业化新阶段。 行业商业化模式分野,“运营”为何是自动驾驶价值的终极答案?据全球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Robotaxi服务有望在2026年左右实现商业化,2030年前后,Robotaxi服务将进入成熟商业化阶段,并在全球主要地区部署。在这一广阔前景下,Robotaxi行业正经历着从“技术驱动”到“运营与规模驱动”的深刻变革。 业内认为,在已基本完成的1.0阶段,行业核心任务是解决“能不能跑”的基础性问题,各家企业在算法优化、算力提升和数据积累方面展开激烈角逐。随着头部企业相继攻克核心技术难关,行业如今已迈入2.0新阶段,竞争焦点从技术验证转向了“能不能赚钱、能不能规模化”的商业化实践。 面对这一转变,行业玩家基于各自技术路线与商业理念,分化出两条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部分企业因此转向“项目制”合作,即以供应商身份交付自动驾驶整车或定制化技术方案,从而获取一次性回报。其优势在于路径清晰、变现快速,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短期现金流平衡。然而,这种模式的本质是面向企业的“产品销售”,价值实现具有一次性或阶段性特征,难以形成持续迭代的数据闭环。
相比之下,还有部分企业选择直接面向公众提供持续的Robotaxi出行服务,其构建了一个“技术获取数据、数据驱动迭代、升级反哺运营”的动态优化生态系统,而实现这一价值的关键在于构建覆盖车队调度、用户体验与安全保障等多维度的综合运营能力。这些能力的协同发展,不仅是实现商业模式闭环的基础,更让该模式的价值天花板得以对标整个出行市场,展现出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技术验证阶段,小马智行已经构建了研发及应用的坚实底座,其自主研发的“虚拟司机”与“世界模型”构成了核心技术壁垒,其中世界模型作为“AI驾校”,通过强化学习范式突破传统模仿学习的局限,每周可生成高达100亿公里的测试数据。这一技术支撑使其在量产化硬件条件下实现超越人类驾驶10倍的安全性能,累计完成超过5500万公里的全球路测。 在此基础上,小马智行将战略重心转向运营能力的规模化拓展与深化。 自2018年成为国内率先推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企业以来,公司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取得全无人驾驶运营资质,拥有超720辆的Robotaxi车队,并预计在年底突破千台大关。与此同时,其业务网络也已辐射至亚洲、欧洲、美洲及中东地区的八个国家,并已成功获得其中六个国家的Robotaxi测试许可,展现出卓越的运营能力。 Robotaxi迈入2.0时代,双重架构背后的战略雄心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达到118.5亿元,行业整体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预计2029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市场规模达1206.8亿元。在政策、技术发展、社会需求等多维度因素的推动下,大众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可接受度更高。 在这一行业背景下,小马智行强化其“运营”战略定位,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基于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随着技术成熟度达到新高度,行业竞争核心正从算法优化转向商业模式验证。当技术不再是唯一壁垒,自动驾驶相关企业必须回答一个问题:能否规模化运营? 这一转变在资本市场体现得最为明显。伴随基础技术验证阶段接近尾声,投资者的关注焦点已从单纯的技术验证转向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与规模化潜力。据行业统计,2025年至今,自动驾驶行业融资总额突破350亿元,远超2023年全年水平,其中具备明确应用场景和清晰盈利路径的企业更受青睐。作为全球极具价值的自动驾驶公司之一,小马智行获得柏基投资(Baillie Gifford)、方舟投资(ARK Invest)等知名机构的持续看好,正是因其展现了可靠的商业化前景。
小马智行的Robotaxi商业模式正通过规模化运营与持续增长的市场表现得到有力印证。公司运营车队规模年底将突破千台,累计路测里程超5500万公里(其中全无人测试里程超1000万公里),为规模化运营奠定坚实的安全与技术基础。在用户端,小马智行APP注册用户已突破50万,全无人驾驶车辆日均订单量稳定在15单以上,显示出良好的用户接受度和服务黏性。这一运营效率直接转化为商业成果: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营收达1.54亿元,同比增长75.9%,平台注册用户数同比增长136%。这些数据共同表明,小马智行已建立起由真实用户需求驱动、具备可持续增长能力的商业模式。 在量产环节,小马智行第七代Robotaxi已进入千辆级量产爬坡阶段。该车型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自动驾驶套件成本较前代下降70%,设计寿命达10年/60万公里,为量产与技术运营扫清障碍。更重要的是,小马智行已构建起全球Robotaxi领域广泛的生态合作网络,包括与如祺出行、支付宝、高德打车等国内平台,以及新加坡康福德高、卢森堡Emile Weber、Uber等国际伙伴合作,持续完善运营体系、验证经济模型、优化服务体验。 此外,政策环境也在为规模化运营提供有力支撑。小马智行已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获得全无人驾驶运营资质,服务范围覆盖超200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并在部分区域实现24小时全天候运营。多款第七代车型相继获得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L4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累计公开道路测试里程突破350万公里。这些进展标志着政策层面,从早期的谨慎试点转向有序开放,为商业化运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在这个关键时期,小马智行继去年11月登陆纳斯达克后,选择通过“双重主要上市”登陆港交所,并将募资重点持续投向L4自动驾驶技术及Robotaxi规模化部署。这一连串资本运作,不仅为技术密集型的自动驾驶企业提供了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保障,更清晰地勾勒出小马智行“从技术领先,到规模化运营,最终实现商业闭环”的发展路径。 纵观其发展历程,小马智行的实践清晰地表明,Robotaxi的未来不仅在于单车技术的极致优化,更在于一场关于“价值锚点”的根本转变——从技术本位转向用户本位,从追逐技术奇观转向构建可持续的商业范式。其成功上市,不仅标志着公司发展的新起点,更宣告了一个以“运营效率与规模化服务”为核心的Robotaxi 2.0时代正式来临。这预示着,自动驾驶的竞争已从实验室的代码,转向了城市街头的运营网络与用户心中的服务品牌。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