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局势就像一张变幻不定的棋盘,没人能精准预判下一步的走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居安思危”不再是简单的警示,而是各国制定战略的核心逻辑。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国和美国早已悄悄行动,围绕石油、铜等关键物资展开布局。这些看似普通的储备动作,藏着对能源安全、产业未来的深层考量,更在无形中重塑着全球资源竞争的格局。
中国:低价囤油,筑牢能源安全防线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对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石油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的稳定运行。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常年保持在70%左右,能源安全始终是必须紧绷的弦。 今年1-9月,海关数据给出了一组关键数字:我国平均每天进口1100万桶石油,这个量甚至超过了沙特一天的石油产量。这么多石油并非全部即时消耗,其中约100万桶会被存入储备库,持续扩充石油储备规模。美媒《华尔街日报》分析,中国此举首要目标是应对可能出现的能源供应中断风险,同时也在客观上起到了稳定全球油价的作用。 选择此时加大储备,中国有清晰的战略考量。一方面,国际油价正处于相对低位,年初至今跌幅已超10%,布伦特原油价格维持在65美元/桶左右,“低价囤油”能以更低成本筑牢安全屏障。另一方面,我国持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在持续减持美债、增持黄金,推动外汇储备多元化的同时,用美元采购石油,既盘活了资产,又强化了能源保障。 其实,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布局早在2004年就已启动。这些年,从地面储罐到地下油库,大批储备基地陆续建成。虽然官方未公布具体储备量,但国际机构预测,当前我国石油储备约12亿-13亿桶,而储备设施总容量预计达20亿桶,还有很大的储备空间。 为进一步降低风险,我国还构建了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从全球几十个国家采购。以今年9月为例,我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828万吨,环比增长超4%;而自今年6月起,已暂停从美国进口石油。这种灵活调整的进口策略,让能源供应的“安全网”更牢固。
美国:全球抢铜,押注AI时代先机 当中国在石油领域稳步布局时,美国把重心放在了另一种关键物资——铜上。今年以来,美国开启了全球“抢铜大战”,铜进口量从每月7万吨飙升至50万吨,这一激增不仅推高了全球铜价,还打乱了全球铜供应链的节奏。 美国大规模进口铜,有短期利益和长期战略两层考虑。短期来看,纽约铜价远高于伦敦铜价,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进口铜能快速获取收益。同时,美国宣布对进口铜加征关税,政策导向下,大量铜流向美国,间接导致亚洲铜库存减少。 从长期来看,美国对铜的重视,源于对未来产业趋势的判断。高盛曾明确表示,铜将是AI时代的“石油”。如今美国全力押注AI产业,而AI发展的核心是算力,算力依赖稳定的电力供应,电力设备的制造和运行离不开铜;新能源产业同样对铜需求旺盛,新能源汽车、储能设备都需要大量铜材;甚至国防装备,比如军事雷达、武器系统,也离不开铜资源。 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更凸显了铜的重要性:随着AI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到2035年全球铜资源可能出现30%的短缺。这一预期让铜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也让美国的“抢铜”行动更具战略意义。 有趣的是,中美在铜资源领域的禀赋截然不同。我国有强大的铜冶炼能力,但本土缺乏大型铜矿,对外依赖度高;美国则相反,境内有铜矿资源,却面临冶炼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全球前三大产铜国是智利、刚果金和秘鲁,美国企业通过海外布局,直接控制了全球约14%的铜产量(年产300多万吨),为自身铜资源供应打下基础。
博弈升级:中美布局未来竞争核心 中美在石油和铜领域的布局,看似各有侧重,实则都指向了未来全球竞争的核心——资源控制权和产业主导权。我国采取“两手抓”策略,既通过扩充石油储备保障能源安全,又通过全球投资入股大型铜矿,破解铜资源供应难题。 去年,紫金矿业收购了秘鲁大型铜金矿项目100%的权益;今年3月,江西铜业以1.3亿资金入股索尔黄金,成为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索尔黄金总部在澳大利亚,核心资产是厄瓜多尔一座大型铜金矿项目的100%股权。这些动作,都是我国在铜资源富集的非洲、南美地区加速布局的体现。 面对我国的布局,美国也在加紧全球铜矿投资,争夺铜资源控制权。随着新能源和AI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对铜的需求会持续上升,电网系统也将面临更大挑战,未来全球铜资源的争夺必然会更加激烈。 从石油到铜,中美两国的战略储备行动,既是对当下国际局势不确定性的应对,也是对未来十年、二十年全球产业格局的提前谋划。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资源博弈中,每一步决策都关乎国家发展命脉,全球经济的走向也将因此被重新塑造。如何在竞争中找到合作平衡点,构建更稳定、可持续的全球资源供应体系,将是各国未来长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