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老札,这篇我们来分析一下最近金融市场的变化:黄金征税、金条下架、日本股市虚火旺盛、OpenAI巨额亏损,而巴菲特却手握天量现金,这些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
政策的手在指引什么 11月1日财政部针对黄金市场的新规,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立刻引爆了市场,很多人只看到了表面的热闹:金价剧烈波动,一些金店甚至火速下架了金条、金豆这些投资产品。
但这远不是一次简单的“加税”那么回事,政策的核心是通过财税手段,给疯狂的实物黄金投机行为降温。 它切断了投资类实物黄金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抵扣链条,说白了就是让你再也不能用买金条的发票去抵扣别的税了。 这一招直接打在了那些想通过倒卖实物黄金赚快钱的投机者的七寸上,交易成本陡然增加。
过去那种囤积居奇、炒高价格的玩法,现在行不通了,这也是为了堵上一些企业利用实物黄金交易来规避税收的漏洞,让游戏规则更公平。 但更深远的意图在于“引导”,政策在给实物黄金投机踩刹车的同时,却对黄金ETF这类金融化的黄金产品几乎没有影响。
这个信号再清晰不过了:监管希望资金能从那些监管模糊、充满灰色地带的场外实物交易,流向更透明、更规范的场内金融市场。 所以这根本不是要消灭市场,而是给狂奔的马车装上一个“方向盘”,让它跑得更稳、更健康,当传统的“避险工具”被套上缰绳,意味着资本需要寻找新的、更合规的航道。
业绩是块试金石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里,任何脱离业绩支撑的估值狂欢,都可能是一场灾难的序幕,我们先看看反面教材。
日本股市最近就上演了一出“虚火”大戏,日经225指数一路狂飙,冲破了33000点大关,创下近三十年来的新高。这看起来很美,但背后却隐藏着高估的巨大风险。 很多日本企业的股价涨幅和盈利增长之间,出现了令人咋舌的巨大裂痕。
就拿一家电子企业来说,股价在市场热捧下大涨了15%,可翻开财报一看,三季度的净利润仅仅增长了2%,这种严重的背离,就像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随时可能被戳破。 同样的背离也发生在全球科技的最前沿。Open AI凭借Chat GPT等产品,无疑拥有着改变世界的技术力量,市场对其的追捧也达到了顶峰。
但是光环之下是残酷的财务现实,根据微软披露的数据,这家明星公司一个季度的亏损就可能高达115亿美元。 照此推算,一年的亏损规模可能接近惊人的500亿美元,尽管它还规划了高达一万亿美元的远期投资,但这种极度激进的财务运作方式,在商业史上往往是危机的前兆。 技术再牛,也无法永远脱离商业规律的引力,而正面的例子,则更有说服力。
当整个国内汽车市场同比下滑5%的时候,比亚迪却交出了一份逆天答卷,10月份,它卖出了44.17万台车,创下了年内新高。 这背后是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逆势增长20%的大趋势,更是其自身强大的产品力。 仅仅一个宋PLUS系列车型,单月销量就突破了8万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传统德系燃油车品牌,10月销量同比大跌了18%。
市场用真金白银做出了选择:扎实的基本面和顺应趋势的产品,才是穿越周期的硬通货,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故事和概念。
当股神开始囤现金 就在这种关键时刻,“股神”巴菲特却突然开始囤现金,他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两个字:谨慎。
他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最近采取了一系列极其罕见的防御性操作,首先账上的现金储备达到了3817亿美元,这是一个创下历史新高的数字,钱多到花不出去,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而且在第三季度,他净卖出了价值104亿美元的资产,卖得多买得少,更值得注意的是,伯克希尔已经连续9个月没有进行任何股票回购了,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连自家公司的股价都不够便宜。 这一连串的操作,完美地诠释了他那句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当市场上一片狂热时,他却在悄悄地把筹码兑换成现金,这强烈地暗示,他认为当前许多资产的价格已经过高,泡沫的风险正在积聚。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回顾过去,巴菲特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就曾大幅减持,而在2020年疫情恐慌的谷底又果断抄底。 他现在的行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又一个市场周期的转折点可能正在临近。
更有趣的是,巴菲特的“现金为王”策略,和我们前面提到的中国黄金新政,在底层逻辑上竟然遥相呼应。 一个是在主动从高风险、高投机性的领域撤出现金,另一个是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更安全、受监管的渠道,两者共同指向了同一个趋势:在不确定性急剧增加的环境下,资本正在寻求避风港。
结语 其实无论是国家政策的导向,还是企业财报的冷暖,还是投资巨头的选择,它们都在异口同声地告诉我们:那个可以闭着眼睛赚钱、靠胆子大就能赢的时代,可能真的要过去了。 当前的市场环境,正在奖励那些保持谨慎、尊重基本面、读懂规则的人,同时惩罚那些盲目跟风、沉迷投机的人。
作为普通的投资者,看懂这些深层信号,或许比追逐下一个涨停板,来得更为重要,这关乎我们能否在这场复杂的财经变局中,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更稳健的道路。 |
21 分钟前
22 分钟前
22 分钟前
半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