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价低迷持续21个月后,行业龙头温氏股份突然扔下一颗炸弹——全国关停7个猪场。11月3日的生猪产业发展大会上,总裁黎少松的话像针一样扎进在场近千名养殖户心里:"不是小户要减,龙头必须带头,否则全行业都得在亏损泥潭里打滚。"前三季度净利润暴跌18%,三季度单季利润腰斩65%,这家年出栏超3000万头的巨头,用"自砍产能"的动作,撕开了生猪行业最残酷的真相:产能过剩的内卷困局里,谁都别想独善其身,但"谁先减谁先死"的囚徒困境,正让全行业的自救之路步步惊心。 一、猪价跌成"白菜价":产能过剩的锅,到底谁来背? 生猪产业的痛苦,早已不是秘密。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9月全国生猪均价跌至12.8元/公斤,较2023年高点近乎腰斩,而行业平均养殖成本约14元/公斤,意味着每出栏一头猪,养殖户就得倒贴100-200元。温氏的财报更是把行业压力摆上台面:前三季度营收微降0.04%,归母净利润却同比大降18.29%;到了三季度,单季营收同比降9.76%,净利润直接暴跌65.02%——这是2024年以来首次单季收入下滑,也是利润降幅连续两个季度扩大(二季度降42.83%)。 更讽刺的是,猪价越跌,出栏量反而越高。温氏7-9月肉猪出栏量连创新高,分别达316.48万头、324.57万头、332.53万头,规模扩张的背后,是"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黎少松点破核心:"产能过剩带来的深度亏损,不是谁都扛得住。"2023年全国生猪存栏量突破4.6亿头,创历史新高,而消费端年需求仅约7亿头,供过于求的缺口像个无底洞,吞噬着全行业的利润。 这轮产能过剩,本质是2020-2021年"猪价飞天"后的疯狂反噬。当时猪价一度飙到40元/公斤,全行业涌入扩产,企业喊出"三年翻番",小散贷款建棚,连房地产企业都跨界养猪。如今潮水退去,留下的是环保不达标、证件不全的"僵尸猪场",以及在禁养区、风景区硬撑的低效产能——这些本该被市场淘汰的产能,却靠着"谁先退谁吃亏"的侥幸心理,拖垮了整个行业。
二、温氏关7场不是"作秀":从"规模为王"到"质量求生"的生死转折 当多数企业还在"死扛产能等涨价"时,温氏突然按下"减速键":韶关丹霞山风景区猪场、多个禁养区猪场接连关停,全国7个猪场说关就关。这不是简单的"减产",而是行业龙头对发展逻辑的彻底颠覆——过去十年,养猪业信奉"规模越大越安全",但现在,"活下来比养得多更重要"。 黎少松的逻辑很清晰:"去产能不是针对小户,而是全行业的事。"但现实是,小散抗风险能力弱,龙头若不带头,只会陷入"龙头不减、小散观望、产能继续涨"的死循环。温氏的7个猪场,恰恰是"低效产能"的典型:丹霞山猪场位于风景区,环保压力大;部分猪场证件不全,随时面临政策风险;还有的养殖效率低,料肉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早就该被淘汰。 这步棋看似"自损",实则精明。一方面,关停低效产能能减少亏损源——这些猪场单头亏损超300元,关了反而能止损;另一方面,释放"带头调控"信号,倒逼行业形成共识。黎少松的态度很明确:"不是要求小户减,而是龙头先做表率。"数据显示,温氏年出栏量超3000万头,占全国7%,若龙头带头压缩5%产能,就能撬动行业1%的供给收缩,这比任何政策喊话都管用。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标志着养猪业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竞赛"。过去企业比谁出栏多,现在得比谁成本低、环保合规、抗风险能力强。温氏三季度出栏量增长,但利润暴跌,恰恰证明"数量扩张"已无意义——未来的赢家,一定是那些能淘汰低效产能、守住环保红线、控制养殖成本的企业。
三、"谁先减谁亏多"的囚徒困境:行业自律为何比政策更重要? 黎少松最担心的,是"龙头减了,社会产能还在涨"。这戳中了猪业调控的核心矛盾:产能调控本质是一场"囚徒困境"——每个主体都想"别人减我不减",结果所有人都不减,产能越控越高。 小散的观望不难理解:"龙头家大业大,亏得起;我就一个猪场,关了全家喝西北风。"而部分企业则抱着"趁乱抢份额"的心态,偷偷扩产。2024年农业农村部监测,头部企业产能同比降2%,但社会散养户产能却涨了5%,导致全行业产能仅降0.3%。这种"龙头让利、小散占便宜"的局面,让调控成了"空谈"。 黎少松的破局思路是"行业自律+政策托底":"一碗水端平,严控新增产能;谁都不新建,才能去全量产能。"这需要两点支撑:一是政策对"新增产能"的硬约束,比如禁养区严禁新建,环保不达标项目一律不批;二是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用实际行动打破"谁先减谁吃亏"的心理。 更关键的是,去产能不是"一刀切",而是"精准拆弹"。黎少松强调"去低效产能":禁养区的、环保不达标的、证件不全的,这些本就该退出;而高效、合规的产能,不仅不该减,还该鼓励发展。这种"淘汰落后+保护先进"的调控,才能让行业从"内卷"转向"进化"。 四、猪业的下一个十年:不是"比谁活得狠",而是"比谁活得久" 黎少松在大会上反复说:"行业压力不是坏事,能挤掉泡沫。"这轮猪价低迷,本质是市场对"无序扩张"的惩罚,也是养猪业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未来的猪业,会呈现三个趋势: 二是竞争焦点从"价格战"到"价值战"。过去比谁卖得便宜,现在比谁成本低、品质好。温氏正在布局"楼房养猪""种养结合",把料肉比从3.0降到2.8,单头成本降50元——这些"内功",才是穿越周期的底气。 三是主体结构从"小散为主"到"规模化+专业化"。小散不会消失,但会从"散户"变成"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农户"的协作模式,共享技术和市场,告别"单打独斗"的脆弱。 黎少松的7个猪场,是这场变革的"第一枪"。当龙头企业放下"规模执念",当低效产能加速退出,当全行业意识到"协同调控才是生路",猪价或许不会立刻反弹,但行业会少一些"亏到跳楼"的悲剧,多一些"健康发展"的底气。 猪业的冬天还没过去,但至少有人点燃了一把火——不是为了取暖,而是为了照亮"活下去"的路。 |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