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下午3点,国内期货市场收盘铃声响起,沪铜主力合约最终定格在85740元/吨,全天围绕86434元的中位价反复震荡,最高价冲到87440元,最低价探至85480元,振幅超过2%。盘面的躁动背后,是市场对铜价走势的分歧:有人担心短期回调,也有人盯着矿端短缺的长期逻辑。 但有个现象很关键:不管铜价怎么震荡,产业链里3家龙头企业的日子反而越来越稳。它们不靠猜涨跌赚差价,而是靠手里的矿山资源和独家技术,把“铜价波动风险”变成了“确定的红利”。这背后的玩法,比单纯炒期货、买股票实在多了,今天就把这些干货拆透。 先搞懂:11月铜价为啥震荡?核心逻辑就两个 想明白龙头企业的底气在哪,得先知道现在铜价的矛盾点。11月4日的震荡行情,本质是“短期压力”和“长期利好”在掰手腕,每一点都有明确的数据支撑。 短期:冶炼厂减产+美元走强,给铜价踩了脚刹车 最直接的压力来自供应端的“反常操作”。按常理说,铜价高的时候冶炼厂该满负荷生产,但现在不少厂却开始减产。9月国内24家样本企业阴极铜产量环比降了4.4%,是除春节外首次减产。原因很简单:原材料不够了。 现在铜精矿加工费已经跌到21.3美元/吨,现货散单甚至出现负值——冶炼厂不仅赚不到加工费,反而要倒贴钱。之前还能靠废铜、阳极铜这些“冷料”凑数,可1—9月废杂铜进口只增了1.5%,库存早耗光了,只能被迫减产。供应少了本该涨,但美联储偏鹰的表态推高了美元,又给铜价泼了冷水,这才出现了震荡。 长期:缺口扩大+需求爆发,铜价底气没丢 短期波动遮不住长期趋势。供应端,全球铜矿短缺已经成了定局,2025年缺口可能达到7万—75万吨,2026年还会扩大。智利、印尼的大矿山要么品位下降,要么出了安全事故停产,新矿勘探周期要10年以上,根本补不上缺口。 需求端更热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把“双碳”和新能源基建当核心引擎,光伏、风电、储能都要大干。单GW光伏组件就要用400吨铜箔,今年全球新增装机450GW,光这一项就需要18万吨铜箔。新能源车每辆用铜80—100公斤,是燃油车的4倍,2025年全球销量突破3000万辆,又要新增25万吨需求。更别说AI算力中心,单机柜用铜100—200公斤,现在各国都在抢建,这需求根本挡不住。 一边是缺口越来越大,一边是需求猛增,这就是铜价的长期底气。而那3家龙头,刚好踩中了“控资源”和“抓需求”两个关键点。 龙头怎么稳赚?3条路走得太精明 这3家龙头没有扎堆在低利润的冶炼环节内卷,而是各自找了不同的突破口,把主动权握在了自己手里。 1. 抓资源的“矿老板”:把成本锁死在地板上 有家龙头在秘鲁、赞比亚控股了3座大型铜矿,自己的铜矿年产量能满足70%的冶炼需求,这在行业里简直是“降维打击”。现在铜精矿加工费暴跌,别家冶炼厂每生产一吨铜要亏几百块,它却因为自有矿成本低,反而有利润。 更聪明的是它的“长单策略”。2024年初就和下游企业签了2025年的供货协议,按当时7.8万元/吨的价格锁定了30%的产量。现在铜价涨到8.5万元以上,它既可以按长单稳赚,剩下的70%产量还能卖高价。反观那些没有矿山的小厂,原材料涨多少就得扛多少,根本没有缓冲空间。 2. 搞技术的“材料专家”:把铜卖出“科技价” 海亮股份走的是另一条路,不拼资源拼技术,把普通铜材做成了“高科技产品”。它兰州项目产的4.5微米超薄锂电铜箔,良率能稳定在98%以上,这是什么概念?行业平均良率也就90%,差8个点就是纯利润。 这种高端铜箔专门给新能源汽车电池用,现在N型TOPCon电池技术普及,光伏组件里的铜箔渗透率也超了70%,根本不愁卖。它还和华为云建了数字化工厂,单位能耗比行业低15%,废水回用率超90%,既拿了政策补贴,又降低了成本。普通铜材每吨赚几千块,它的高端铜箔每吨利润能到2万元,这就是技术的价值。 3. 盯新需求的“趋势捕手”:跟着政策赚增量 第三家龙头更懂“借势”,死死咬住新能源和数字基建的政策风口。国家能源局说2025年储能装机要达50GW,它立马研发出高强高延铜箔,能让电池循环寿命超过6000次,直接打进头部储能企业供应链。 “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后,它又推出超细铜缆,传输损耗比传统产品低20%,成了算力中心的指定供应商。电网用铜占总需求的40%以上,2025年国内电网投资年均超5000亿元,它靠着特高压用的高导铜排,把订单排到了明年三季度。别人还在拼传统市场,它早靠着政策风口赚增量了。 普通人能学什么?3个思路避开铜价波动坑 看龙头的操作,普通人不管是投资还是做相关生意,都能学到实在的思路,核心就是“不赌涨跌,抓确定性”。 思路1:选股先看“资源自给率”,这是抗风险的底气 买铜业股票别光看市盈率,先查“铜矿自给率”。自给率超过50%的企业,就像手里有粮的农户,不怕粮价涨。2024年铜价从7万涨到8.5万,自给率高的企业净利润涨了40%,而没矿山的企业利润只涨了12%,差距一目了然。可以在公司年报的“经营情况讨论”里找到这个数据,这比听分析师吹票靠谱多了。 思路2:盯紧“高端铜材”赛道,避开低端内卷 传统铜杆、铜管利润薄还受铜价影响大,高端铜材才是真风口。像4.5微米以下的锂电铜箔、耐盐雾的风电铜排,这些产品技术壁垒高,下游企业宁愿多花钱也不敢换供应商。2025年高端铜材的市场规模增速是普通铜材的3倍,选对赛道比啥都重要。 思路3:跟着政策找需求,新基建里藏机会 政策指向哪,铜的需求就往哪去。2025年“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开工超50%、5G基站要突破500万座,这些政策都直接拉动铜消费。可以关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的官网,每周看一次政策速递,比瞎猜铜价走势管用。比如看到储能政策加码,就去看做储能用铜材的企业,这是最直接的机会。 最后提醒:这3个风险不能忽视 再稳的赛道也有坑,尤其是和大宗商品挂钩的行业,这3个风险必须警惕。 一是矿端突发风险。海外矿山罢工、政局动荡是常事,2024年印尼矿山停产就让铜价一天涨了2%,手里有海外矿的企业会直接受影响。二是政策变动风险。如果新能源补贴退坡太快,可能会暂时压制铜需求,不过长期来看“双碳”目标不变,这种影响大多是短期的。三是技术替代风险。虽然现在还没有比铜导电性更好又便宜的材料,但钠离子电池如果普及,会减少一部分铜箔需求,得持续关注技术进展。 回到11月4日的盘面,沪铜的震荡其实是个信号:单纯赌铜价涨跌越来越难,但抓住“资源短缺”和“需求升级”这两个大逻辑,机会反而更清晰。那3家龙头的成功,本质是看懂了“铜已经从工业金属变成了新基建的核心材料”,早早就布局了资源和技术。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除了铜,还有哪些大宗商品也在经历“旧金属变新材料”的转型?或者你身边有做铜相关生意的,他们靠什么方法抗住了价格波动?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