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币的破圈突围 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明确要求国内钢铁企业暂停采购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仅允许已到港铁矿以人民币进行现货交易。 该政策源于中澳第七轮经贸磋商未达成协议,澳大利亚未接受中方提出的“人民币计价+现货价格基准”方案,反而要求维持美元计价并加价15%,导致磋商破裂。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最近公开表达“失望”,又盼着问题“迅速解决”。铁矿石出口占澳大利亚对华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2024-2025 财年收益高达1160亿澳元。铁矿石出口在澳大利亚的GDP中占比超过10%,而这其中有80%是卖给中国的,失去中国这个大客户,对澳大利亚经济的打击,差不多就像一场小型金融海啸。 必和必拓股价在政策实施后暴跌,市值蒸发约570亿元人民币,新加坡铁矿石期货价格出现波动。 澳大利亚堆积的铁矿因中国“封锁”面临滞销风险,其出口总额中约85%依赖中国,而中国进口的60%铁矿来自澳大利亚。暂停采购后,中国的铁矿石需求怎么弥补?
1.进口巴西忒矿石。2024年巴西淡水河谷已与中国达成协议,每年以人民币结算5000万吨铁矿石。 2.进口俄罗斯铁矿石。2025年前四个月俄罗斯对华出口量同比增长22.9%,中俄跨境铁路的完善降低了对澳大利亚的依赖。 3.进口非洲铁矿石。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储量超 50 亿吨,品位高达 67%,中企主导的项目预计 2025 年底投产,初期年产量就有 6000 万吨。目前中国 28% 的进口铁矿石已用人民币结算,上海上半年铁矿石贸易人民币收支达 248 亿元,还在持续增长。 多年以来,铁矿石市场一直有个怪现象:最大的买家,居然没有掌握定价的主导权。这种不公平的局面,主要还是因为美元计价体系占据了垄断地位。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这三大矿业巨头,长时间掌控着铁矿石的定价话语权。它们制定的价格,整个世界都得乖乖听从。虽然中国是最大的买家,但在这个游戏中,也只是个“价格接受者”。 现在,中国通过统一采购平台(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需求,形成全球最大买方市场优势(中国海运铁矿进口量占全球75%)。这次看似普通的商业纷争,其实是对美元霸主地位的一次针对性打击。美元之所以能稳坐世界货币的宝座,主要依靠三大支柱:大宗商品的定价权、SWIFT支付系统的控制权,以及作为全球外汇储备的主导力量。作为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工业原料之一,铁矿石一直是美元霸权的重要象征。 中国提出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就像是在美元的“地盘”上插了一面鲜艳的红旗。此次政策调整旨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削弱美元在大宗商品定价中的主导权,并建立以青岛、曹妃甸港口现货成交价为基准的“北铁指数”。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