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猪易通) 猪粮比4.60:1,远低于盈亏平衡点,养殖户每养一头猪都在亏本,而各地政府却纷纷出台补贴政策试图稳定生产。 近期,多地出台生猪养殖补贴政策,试图稳定猪肉市场供应。雅安市名山区对新建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猪场给予15万至10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补,河南省对符合条件的新增规模养殖场每个给予不超过20万元奖补。 然而,这些政策背后是持续低迷的生猪市场。重庆第43周数据显示,猪粮比仅为4.60:1,远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养殖户正面临严重亏损。 01产能过剩与市场低迷 “供应宽松而需求平淡”成为当前猪肉市场的真实写照。 重庆市第43周监测数据显示,猪肉零售均价为25.52元/公斤,同比下跌16.53%。 养殖端的惜售情绪与二次育肥入场分流了部分猪源,导致适重猪源阶段性供应偏紧。 但整体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处于近五年高位,预示着中远期供应基础依然稳固。 猪粮比是衡量养殖盈亏的关键指标,目前4.60:1的比值远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意味着养殖户每养一头猪都在亏损。 同比陡降27.05%的猪粮比数据,清晰地反映了养殖效益的大幅下滑。 02补贴政策密集出台 面对行业困境,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补贴政策,试图稳定生猪生产。 雅安市名山区政府推出了覆盖新建、改扩建和能繁母猪引种的多方位奖补政策。 新建年出栏5000头至10000头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可获得一次性奖补50万元。 河南省则更加注重全产业链的扶持,不仅对“小升规”养殖场给予不超过20万元一次性奖补。 还对乳制品加工企业每年每家给予不超过200万元奖补,以强化养殖加工利益联结。 江西省则聚焦于生猪良种补贴,在22个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实施,对使用良种精液开展人工授精的中小养殖场按能繁母猪80元/头标准予以补贴。 03政策背后的调控逻辑 这些补贴政策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政府层面对生猪产业“稳产保供”的坚定立场。 雅安市名山区在方案中明确表示,目的是“推动生猪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在通知中指出,要“建设现代化畜牧产业体系,助力农业强省建设”。 补贴政策的核心是引导产业从粗放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例如,名山区明确要求享受奖补的养殖场必须“配备与设计规模相匹配的粪污处理设施”。 这显示了政策对环保要求的重视。 同时,河南省还强化了金融信贷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养殖设施、畜产品存货、畜禽活体等纳入抵(质)押物范围。 这为解决养殖户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04生猪养殖何去何从 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已成为生猪养殖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河南省在政策措施中明确提出,推广唐河“养加销智联”发展模式,按照每县不超过1000万元的标准。 支持中小养殖场户完善饲喂、环控、管理等设施装备。 同时,产业链整合也在加速推进。 河南省鼓励各地充分利用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畜牧业项目建设。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 对于养殖户来说,短期要看天吃饭,长期则要靠管理和技术。 养殖者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安排生产,并抓住政策红利期。 加快设施装备升级和标准化改造,提高养殖效率。 未来,随着各项补贴政策的落地实施,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中小养殖户要么升级,要么退出,或者通过加入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等方式融入现代化生产体系。 养殖户刘大哥站在空荡荡的猪圈前感慨:“养猪十几年,从来没遇到过这么长的低价期。” 他刚刚拿到区里的改扩建补贴,准备引进自动化喂养设备,“只有跟着政策走,规模养殖,才能扛过这个寒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