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底,成都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395.74万户,较2020年增加103.64万户,市场主体“蓄水池”持续扩容;民营经济增加值1.18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32.5%,民营企业“主力军”作用凸显。“十四五”以来,全市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65家、年均增长56%,境内外上市公司153家、居中西部第一……这既是企业在成都蓬勃发展的活力写照,也是成都营商环境持续进阶的生动注脚。 10月28日,成都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2025年度创新城市”,并在“公共服务优化”“权益保护健全”两个维度指标表现优异,再度擦亮成都“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回顾这五年,从政策迭代到服务升级,从要素保障到生态构建,企业的获得感、市场的活跃度、城市的竞争力,印证着城市营商环境“进阶”实效,成都也始终与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全方位变革、全领域突破、全周期优化,让营商环境成为城市发展的“金名片”。 
 ▲2025年10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2025城市营商环境创新报告》在北京举办发布仪式,成都获评“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图据视觉中国 理念之变:从“被动应答”到“主动问需”“以前是企业追着政府跑,现在是政府围着企业转。”扎根成都近10年的成都市易冲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琦,对“十四五”期间成都营商环境转变感触深切。这种转变的核心,是政府服务从“行政思维”向“用户思维”的革新,也是“有需必应、无事不扰”从落地到执行的全面展现。 “现场诉求都获有效回应,超预期!”10月30日下午,汤琦在参加完“进解优促”面对面——集成电路专场座谈会后,再次对政府的高效服务给出“好评”。而此类政企交流活动,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已经形成了常态——每周有担任“链长”的市领导接待,每天有局长坐班,以“面对面听意见、实打实解问题”推动服务从“单点突破”到“共性解决”。 
 ▲2025年10月30日,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举行“进解优促”面对面——集成电路专场座谈会 图据视觉中国 事实上,这种主动服务并非偶然,更是源于系统化的机制建立。成都以“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为着力点,构建“1+1+15+N”政企服务体系,整合总专班、行业专班与区(市)县力量,实现龙头企业“全部进”、重点企业“重点进”、其他企业“按需进”,并建立24个政企联络群覆盖7509家重点企业,部门负责人24小时在线回应诉求。 “营商环境优化本质是政府角色重塑。”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营商环境专业首席研究员王沙表示,成都以“进解优促”将“企业至上”转化为可感知服务,从“坐等诉求”到“上门问需”的转变,正是营商环境的珍贵温度。截至2025年10月,成都各级部门累计走访企业15.9万户,收集诉求4.19万个、解决4.16万件,企业满意率始终超95%。 理念之变还体现在政策长远考量上。“从1.0版‘建体系夯基础’到7.0版‘优服务强园区’,政策迭代折射政府理念革新与重心转移。”王沙指出,成都营商环境年度政策呈现“从集成改革到精准赋能”特点,实现“对标跟跑”到“创新领跑”升级。“十四五”期间,成都年均推出一版政策体系,完成“补齐短板—打造标杆—生态赋能”三级跳,政策制定彻底从政府“有什么、给什么”转向企业“需什么、给什么”。 路径之变:从“单点服务”到“多元助力”“现在网上办税只需动手指,不用跑大厅,太方便了!”成都市鑫源嘉恒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冉再雄的体验,印证了成都营商服务路径的多元化变革。“十四五”期间,成都以数字化为引擎、常态化为目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全域全程覆盖的服务体系,让企业办事更便捷、发展更高效。 线上平台的迭代升级,让“一网通办”从承诺变为现实。依托智慧蓉城建设,成都打造了“惠企政策一码查询”平台,归集全市529个政策文件、3000余项政策事项,通过AI智能匹配,实现政策“精准找企业”。成都电科星拓作为一家芯片设计初创企业,缺乏传统抵押物,凭平台“创新积分”2个月获1000万元“积分贷”,及时投入研发。与此同时,“蓉易贷”平台汇聚111家金融机构,累计放款超340亿元;“科创通”平台链接4万余家科技企业与2600余个创新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创新要素聚合、创新转化等一站式服务。 
 ▲蓉易贷发布(资料图片) “通过数字化赋能智慧城市治理优化营商环境,成都正壮大市场主体、夯实发展基础。”对此,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汤继强评价道。 线下服务的精准供给,则让政企沟通“零距离”。“我们创新升级‘1+7+365’链式护航服务机制,实现对企业的全周期陪伴、全要素响应。”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主任张实睿介绍道,通过常态化组织“民企会客厅”线下政企交流活动,实现“365天专班全程陪伴”,随时听取企业诉求、及时跟进推动解决,实现服务“不打烊”、响应“零时差”。 监管方式的创新,实现了“有效监管”与“无事不扰”的平衡。针对多头检查问题,成都推出“一码检查”平台,整合800项检查事项、3万余名执法人员信息,接入400万家经营主体。金粮粮油购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云波对此赞不绝口:“以前一年十几次检查,现在‘亮码入企’,重复检查少了,企业能专心搞生产了。”截至2025年10月份,全市开展“亮码检查”2.5万次,企业满意率超99%。 从线上“一键响应”到线下“面对面”服务,从效率提升到监管创新,成都的服务路径日益多元。这种变革不仅节约了企业成本,更提升了城市涉企运转效率——企业开办审批时限压至0.5个工作日内,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最短20个工作日,依申请类政务服务100%“最多跑一次”,一系列数据印证着“成都速度”与“营商温度”的不断升级。 生态之变:从“生存保障”到“发展赋能”“在成都,我们不仅成功创业,更找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成都空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浩坦言,企业从几个人的团队发展到近百人的企业,公司产品及技术成功跻身国际一流水平,离不开这里“有人才、有政策、有场景、有服务”的完整生态。“十四五”期间,成都营商环境建设实现从“解一时之困”到“育长远之势”的跨越,通过深入推进政务、法治、市场、要素、开放“五大环境”建设,全力为企业拓市场、降成本、搭平台、给场景,推动企业从“活下去”向“长得好”转变,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围绕“融资贵、用地难”等痛点,成都打出要素保障“组合拳”。通过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为20.27万户市场主体授信放款超3900亿元,重点项目用地实行“保姆式”服务,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实现100%标准地供应,“蓉易用”场景、“数据公园”、科研成果线上超市相继落地,全面优化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供给。同时,成都还构建城市、行业、企业三级场景体系,累计发布场景需求1089个、供给712个,推动超5000家企业对接。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十四五”期间,成都以法治为核心保障,推动监管从“刚性约束”向“柔性治理”转变。“成德眉资首创都市圈‘决定+条例’协同立法,推进市场准入、政务服务、监管执法‘同城化’,如市场主体异地登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共享。”王沙认为,这一创新在全国来看表现亮眼,是成都营商环境品牌的差异化内容。此外,成都推行专用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覆盖40个领域、开具2.09万份报告,替代62万份证明,且实现成渝地区互认。对此,成都智元汇董事长邓波感慨:“稳定的法治环境给了我们定心丸,让我们能放心投入研发,去年公司在中亚市场的布局就得到了全方位法律支持。” 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让企业发展“抱团取暖”。成都以“链长制+专班”推进16条重点产业链建设,培育形成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1个千亿级重点产业链。华鲲振宇联合四川华丰、成都云腾等本土企业推动服务器国产替代,全年带动产业链规模破300亿元,“蓉商出海”带动1700余家企业通过26场活动对接海外资源,空中客车成都公司正引领本土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 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了充沛的“阳光雨露”。“十四五”期间,成都经济总量预计突破2.5万亿元,人均GDP超1.5万美元;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实现“六连升”至第23位,GaWC世界城市排名升至中国大陆第5位;境内外上市公司达153家,均居中西部首位。 
 ▲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领馆官员到访成都规划馆,考察了解成都营商环境及投资环境(资料图片) “从普适改革到痛点破解,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赋能,从指标对标到服务发展,从效率提升到生态构建,成都营商环境始终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进行迭代升级。”在王沙看来,成都营商环境变革正在具象化为政府对企业诉求一次次“照单全收”的真情回应。 面向“十五五”,成都正推动营商环境从“便捷服务”“控制成本”向“生态赋能”迭代升级。这座既宜居宜游又宜商宜业的城市,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优质的服务,让更多企业在这里扎根生长,让民营经济的“热带雨林”更加枝繁叶茂,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记者 陈学志  |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