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数十年,美国霸权建立在“美元是全球最安全货币”的信任之上。但是信任并非“振金”或“艾德曼合金”(漫威中坚不可摧的金属),它随时可能破裂,2022年美国敢冻结战斗民族俄罗斯的资产,就是最直接的证明。当时全世界都意识到,美国能对俄罗斯这么做,就能对任何国家这么做,而下一个可能就是中国。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中国开始默默囤积黄金,因为我们清楚,美元时代正在走向终结,而唯一无法无限印钞的资产,只有黄金。 欢迎来到大国评论,今天的内容,我们就来拆解中国如何用黄金削弱美元地位的战略,进而看清黄金在未来的价值。 黄金与美元的前世今生 要理解黄金为何成为全球金融的焦点,我们需要先回到1944年。当时世界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中走出来,急需稳定的货币体系重建经济。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会议上,44个国家达成共识,那就是以美元作为国际金融核心,并承诺“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这一体系的建立,相当于美国成为了全球金库,各国相信随时能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这种双重信任(信任黄金的价值+信任美国的兑现能力)成为了美元霸权的起点。 但信任的脆弱性在1960年代暴露无遗,当时美国为了资助越南战争和国内福利项目而疯狂印钞,流通中的美元远超实际黄金储备。世界开始质疑,美元这么多,美国真的有足够多的黄金来兑换吗?法国总统戴高乐是首个公开质疑的领导人,他率先要求将法国持有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到197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被迫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挂钩,而这就是震惊全球的“尼克松冲击”。自此,美元失去了黄金背书,仅靠别人对美国的信任勉强支撑着。 但俗话说“到嘴的肥肉哪有吐出来的道理”,霸权在手都还没捂热就想让美国交出去,它怎么可能答应,于是就打造了“石油美元体系”,即通过与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秘密协议,规定全球石油贸易必须用美元结算。由于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各国为了购买石油不得不储备美元,美元因此得以继续主导全球外汇储备(占比超70%)近半个世纪。这种体系形成了一个悖论,那就是世界其他国家需要靠实际劳动赚钱,而美国只需要印钞就能购买全球商品。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既精明又扭曲的金融秩序。 美元霸权的裂痕 古人言,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随着危机、战争和制裁频发,全球对美元的信任也开始动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从2001年的71%降至2024年的54.8%;如果计入各国央行持有的黄金,美元实际占比仅约48%。 与此同时,黄金正在回归。2022年,全球迎来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黄金抢购潮,中国、印度、土耳其、波兰和新加坡等国都在默默囤积黄金,似乎预知了某种变化。其中中国的动作尤为关键,不仅政府大量购金,还鼓励企业和民众增持黄金。因为我们清楚,当美元贬值时,只有黄金能守住真实价值。 而让全球质疑美元的罪魁祸首,正是美国自己,他们将货币当成了政治武器,在世界各地嚣张跋扈。例如,在俄乌冲突没多久,美国就冻结了俄罗斯超3000亿美元资产,这不仅是对俄罗斯的制裁,更是对美元安全神话的致命打击。各国央行纷纷自问,如果俄罗斯因政治分歧被冻结资产,我们的资产会不会有同样风险?这种担忧从中国、土耳其和巴西蔓延开来,成为所有央行的噩梦,没有任何国家愿意让数百亿美元储备依赖一个霸权主义,更何况美国素有“为利益出卖盟友”的先例。 于是,一场“去美元化”的暗潮开始涌动,各国纷纷多元化储备,寻找“非政治化、不可冻结、无法滥发”的资产,黄金则成了最佳选择。或许有人会提到比特币,但对主权国家而言,比特币太新、风险太高;而黄金不仅是金属,更是人类对真实价值的集体记忆,当所有货币都可能贬值时,只有黄金是最后的压舱石。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就对银行体系的信任受损,于是各国央行开始加速购金(速度创1960年代以来新高),其中中国和俄罗斯是领头羊。两国因明确的政治顾虑(担心美元制裁),在短短几年内囤积了数千吨黄金,这不仅是防御,更是为后美元时代的金融新秩序做准备。 中国的黄金战略 中国的黄金布局绝非简单的买买买,而是一套系统化的战略,核心是摆脱对美元体系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低调囤积:真实储量或远超官方数据 中国购金的最大特点是低调且有体系,几乎从不公开真实储量。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起公布的数据,官方黄金储备约2300-2400吨,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根据《Discovery Alert》和《Money Control》等独立机构的估算,如果计入国家基金和国有企业持有的黄金,中国实际储量可能超5000吨。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购金节奏极具持续性,截至2025年年中,中国央行已连续9个月增持黄金,创历史最长购金周期。这种全年无休止的购金行为,绝非短期应对,而是长期战略。 2. 搭建黄金交易生态:掌控实物黄金话语权 其实,要想拜托美元霸权,中国就不应该仅满足于持有黄金,更要掌控黄金的流通权。上海黄金交易所(SGE)是核心所在,与西方以纸黄金(期货、凭证)为主的交易模式不同,SGE主打实物黄金交易,支持真实黄金的买卖和交割(可触摸、可称重),是全球最大的实物黄金市场。 依托SGE,中国构建了“黄金走廊”,通过香港、新加坡、苏黎世和迪拜等节点,打造覆盖全球的黄金仓储与贸易网络。这套网络让中国拥有了独立于美欧的黄金贸易通道,如果美国想冻结中国的黄金,需要在物理上控制这些海外节点,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尤其是迪拜,如今已经成为了欧亚黄金中转新枢纽,中国、俄罗斯、伊朗和印度的黄金在此私下交易,全程无需美元结算,这直接削弱了“石油美元”的根基。 3. 黄金数字化:打通与人民币的兑换通道 除此之外,中国还迈出了关键一步,那就是将黄金“数字化”。每块黄金都对应唯一的数字编码,可以按固定汇率直接兑换成人民币,相当于把黄金变成有实物背书的稳定币(区别是黄金有实际重量)。你可以将黄金存入系统,随时兑换成人民币,就像使用加密货币中的稳定币一样。 这种操作的意义重大,它既提升了黄金的流动性,又让黄金成为人民币的信用背书。长远来看,这是在为“中国版IMF”铺路,未来如果有国家想向中国申请人民币贷款,就可以使用黄金作为抵押,彻底摆脱了“美元国债抵押”的传统模式。当美国还在用纸钞放贷时,中国已经开始用从秦始皇时代就存在的贵金属放贷,谁更可信,答案不言而喻。 美元的反击与未来 面对中国的布局,美国并非无动于衷。华盛顿清楚规则正在改变,所以已经悄悄将部分储存在伦敦的黄金运回本土(如诺克斯堡金库),好像也在为美元贬值做准备。 当然,这场大国货币博弈正在不断推高金价。当各国央行抢着购买黄金,而全球黄金年产量仅增长不足1%时,供需失衡已成定局,如果全球央行将黄金在储备中的占比再提高10%-20%,仅新增需求就相当于2万亿美元。未来5-10年,金价突破历史新高,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未来的全球金融,可能会进入一个“多货币时代”,一边是锚定黄金的人民币,依托实物资产构建信任;另一边是依托金融科技的美元,通过稳定币(Stable Coin)、央行数字货币(CBDC)甚至比特币,维持流动性和透明度。美国可能会用区块链技术证明美元的可追溯性,而中国则用黄金证明人民币的硬实力。 20世纪的世界由石油与枪炮定义,而21世纪或许将会由黄金与算法来塑造了。黄金代表人类对安全与稳定的追求,科技代表对自由与创新的渴望,二者可能共存,形成虚实互补的金融新秩序。 纵观历史,黄金从未在信任之战中失手。罗马帝国时期,它抵御了“德拉克马银币”的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它依然是避险资产。而这一次,历史或许会重演,黄金将继续沉默而坚韧地存在,而持有黄金的国家,可能成为新金融规则的制定者。 不可否认,美元霸权的独角戏已经落幕,全球金融的多角戏才刚刚开始。幸运的是,我们正在亲历这场历史性的变革,而最终谁胜谁负,时间会给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