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华尔街日报》援引能源分析机构数据披露,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原油日均进口量超过1100万桶,已稳居全球第一。其中约100万桶/日被直接用于入库储备——这个数字不仅超越沙特的日产量,也几乎达到美国历史上战略石油储备日释放峰值的两倍。 这种级别的“静默囤油”在业内被视为极具信号性的行为。中国为何在当前全球能源供应未现严重波动的阶段,大规模、高频率地增加石油储备?与其说是抓住了价格低点的市场反应,不如说,这更像是一项带有明确战略指令的预案性部署。 当下时点具有极强的地缘叠加性:乌克兰连续袭击俄方黑海油港、红海至印度洋航线频发武装骚扰、美国能源通胀持续抬头、欧盟加码绿色转型背景下对中东油依赖不降反升……这并非局部战火,而是一场影响原油供需心理与实物流通的系统级风险构建期。 而中国选择在此时大规模建仓,其“预判能力”或远高于市场自身节奏。
全球储备倒挂:中美走向两极 以美国为参照,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中国动作的前瞻性与系统性。 截至2025年中,美国战略石油储备(SPR)库存仅剩3.5亿桶,创下自1983年以来最低点。这一数字较2022年年初的6亿桶削减了近四成,且在多轮释放计划后,拜登政府在2023年便已宣布“无力迅速补库”。目前,美国能源部仅以零星采购方式缓慢补仓,远未形成恢复性趋势。 相较之下,中国的储备库却在迅速扩张。根据中国海关总署与行业监测数据,截至9月,中国原油进口的储备入库量累计已超过2.5亿桶,且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这一数据尚未计入地方储备与企业商业库存部分,实际总储量可能更高。 美国用掉的是“战术资源”,中国填补的却是“战略底牌”。 在财政空间受限、高通胀叠压的背景下,美欧国家已无法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那样以强势货币推动能源安全策略。相反,中国则以相对稳定的国内财政运行与央企体系为依托,通过长期协定与低价采购,完成了一场静悄悄但意义深远的能源逆周期布局。 这并非短期“价格套利”,而是一场对未来“博弈空间”的沉淀。 中俄能源绑定:低价锁仓背后的战略算计 理解中国囤油的意图,仅看数量还不够,更需审视其“获得路径”。 一方面,俄罗斯因西方制裁面临大宗出口市场重构,被迫以更优惠价格向中国提供原油,同时接受非美元结算;另一方面,中俄两国在2024年进一步签署海上油气长期合同,将结算周期延长至2028年,人民币计价与支付比例首次突破65%。 这意味着,中国在采购俄罗斯石油的同时,实质上也在推动“去美元化”的区域能源结算实验。而油气资源本身,则作为低成本锁仓资产进入中国战略仓位,为人民币区域化使用打下基础。 可以说,每一桶进入中国港口的俄油,既是资源,也是结算机制的“投票权”。 更重要的是,中俄能源合作的长期稳定性,为中国得以长期“压价囤货”提供了底层安全保障。即便国际油价出现波动,基于长期协议与优惠条款的入库成本,也远低于现货采购价格。 这与西方国家高度依赖“市场价格—现货补库”的机制截然不同。中国构建的是一个半计划、半市场的“战略弹性能源框架”:资源流向受控,结算成本可期,仓储节奏主动,风险应对不靠临时调度,而靠系统演练。 油金粮合围:中国构建系统性安全缓冲 石油储备只是整个战略资源防线中的一环。若与2022年以来的政策趋势横向比对,不难看出中国正在以“油—金—粮”三条主线,构建一个涵盖金融、民生与工业基础的战略缓冲带。 首先是黄金。202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开数据显示,官方黄金储备已增至2325吨,连续第31个月净增持。仅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中,官方购买量就接近200吨,创下同期世界央行购金最高纪录。 其次是粮食。中储粮集团最新年报披露,全国小麦与稻谷储备量已连续三年同比增长;2024年新增进口巴西、俄罗斯玉米长协配额,使库存规模具备3年以上安全供应能力。 三者之中,石油的增储节奏最为迅猛,且影响面广。能源价格直接决定制造业边际成本、交通运输核心费用与居民消费预期,是整个工业链条的“价格传导源”。因此,囤油并非仅为战略安全,更关系到国内通胀预期、金融稳定与长期供应链战略的压舱石。 这种组合方式,不仅是资源层面的存量调控,更是一种宏观博弈中的“对冲工具”。面对潜在的美元周期剧烈波动、全球航运线受阻、主粮大国出口限制等复杂变量,中国正在未雨绸缪地重建“安全资产”。 西方焦虑升级:中国囤油是否正变成筹码? 《金融时报》近期援引多位欧洲能源政策专家观点指出,中国正在推动一种“资源安全战略的转型”:从过去单一的“抗外部冲击”,转向如今的“打造主动权杠杆”。 外界对中国囤油行动的最大担忧,并非其本身会制造价格波动,而是其可能在未来“高烈度冲突或外交对抗中”,被用作“能源反制”的谈判工具。 美方智库CSIS一份2025年中发布的报告称,中国当前的石油储备体系足以在突发全球供应中断情况下自足超过10个月——这大幅超过OECD国家的90天标准,也意味着中国能在“能源断流”场景中保持工业开工与军需支持,而不需依赖任何临时协助。 此外,由于中国储备多集中于中俄长协油、伊朗灰色通道油及中东多元供应来源,其成本结构低、调整空间大,储备即谈判——即使不使用,亦可作为价格调节与政治筹码。 在西方媒体语境中,这种能力被视作“能源武器化”的潜在迹象;而在中方逻辑中,则是一种对冲战略风险、稳定国内运行的基础配套。定义差异,反映的是立场本身。 从华尔街到中南海,从红海航线到中俄边境,每一桶原油的流动都不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已嵌入国家安全的博弈版图。 当全球地缘风险系数不断上升、跨国运输日益脆弱、美元信用基础被不断侵蚀,真正的安全感来自于什么? 不是国际协议,不是军事护航,也不是市场承诺。 而是实实在在的库存,是已经抵港入库、可调配可动员的资源,是在突发时刻不需要问别人要、不需要换外币买、不需要等待时间补的战略缓冲。 这一轮石油增储,既是对过去风险的应对,也更像是对未来节奏的主导权演练。 无论这场博弈的高潮何时来临,中国已用最少的声音,做了最明确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