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未雨绸缪,大量囤积石油,有大事要发生?美媒忍不住紧盯 ...

来自: 网易财经 收藏 邀请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在今年前九个月,我国日均石油进口量已突破 1100 万桶,这一数值甚至超过了沙特阿拉伯的日产量水平,分析师推算,中国每天有100万至120万桶被储存入库。



对此,而美媒《华尔街日报》敏锐捕捉到这一动态,与此同时,《华尔街日报》还指出中国这场持续数月的囤油行动,不仅为自身筑起了能源安全屏障,还意外成了全球油价的“稳定器”

话说得还算客观,毕竟在国际油价受地缘冲突和供需矛盾双向拉扯的当下,中国可预期的储备需求既避免了市场因供应过剩陷入暴跌,又防止了突发短缺引发的暴涨,实际起到了关键的市场缓冲作用。



国际能源署(IEA)10月最新报告就明确指出,当前国际石油市场正被两大矛盾因素剧烈撕扯:一方面是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持续发酵,美西方国家对俄石油出口的价格上限机制仍在发酵,同时对伊朗能源领域的制裁范围进一步扩大。

这些单边行动可能导致全球日均200万桶以上的原油供应面临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欧佩克+"的渐进式增产和中国常态化储备增加,又从需求端和供应端共同对冲了短缺预期。

这种矛盾交织下,9月布伦特原油价格能稳定在67-69美元区间窄幅波动,中国的储备行动功不可没。

要知道"欧佩克+"的增产计划从一开始就步履维艰,8个承诺增产的成员国10月实际仅能提高13.7万桶/日产量,部分国家因投资不足、油田老化已触及产能上限,完全解除2020年以来的减产额度预计需要12个月以上。



反观中国,用持续稳定且透明的储备需求平衡了市场波动,这可不是什么"搞事",而是负责任大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主动担当。

中国对石油储备的重视从来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历经数十年能源安全实践形成的战略共识。

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长期维持在70%以上,而石油作为交通运输、化工、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工业血液",其供应稳定直接关系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仍历历在目,当时全球原油价格暴涨4倍,西方发达国家工业生产下降14%,日本经济甚至出现战后首次负增长。

如今地缘冲突、单边制裁说来就来,欧盟已正式宣布2026年初开始全面禁止进口俄罗斯原油精炼产品,这种不顾全球能源产业链完整性的单边行动,很可能导致国际石油贸易流向重构、运输成本飙升。



在这种背景下,多一分储备就少一分被别人"掐脖子"的风险。

而且囤油只是中国"抗风险组合拳"中的重要一环,并非孤立动作。

看看中国人民银行每月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9月底我国黄金储备达2303.52吨,较年初增加67吨,虽然三季度增持幅度有所放缓,但连续12个月保持增长态势,这是对冲美元汇率波动、维护外汇储备安全的重要布局。



再加上粮食储备的稳步加码,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超过50%,远超联合国粮农组织设定的17-18%安全线,小麦、稻谷等口粮储备能满足全国人民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

从金融领域的黄金增持到能源领域的石油储备,再到民生领域的粮食保障,中国正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屏障。



这些动作看似分散,实则都是为了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系统准备,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有些人可能会问,全球石油产量不是在增加吗?国际能源署确实预计今年全球原油产量将达1.058亿桶/日,较去年增长120万桶/日,明年还会继续增长80万桶/日。



但产量增长不代表供应安全,非"欧佩克+"产油国如美国目前日产量约1300万桶,已接近2019年1320万桶的历史峰值,页岩油开采面临环保限制和成本上升压力,未来增产空间有限;

加拿大油砂产量受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日产量长期徘徊在480万桶左右。而"欧佩克+"内部增产分歧不断,沙特与阿联酋在增产配额分配上的争议尚未完全解决,尼日利亚、安哥拉等国因油田维护不善,实际产量长期低于配额。

在这种情况下,过度依赖即时进口十分危险,一旦出现地缘冲突阻断运输通道或出口国突然限产,国内能源供应就可能面临断档风险。



中国历来就有"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治理传统,这种智慧深刻体现在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从近年来逐步减持美元资产(截至2025年9月中国持有美债规模降至8500亿美元,较2020年峰值减少2300亿美元)到持续增持黄金,从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到加快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强化能源储备,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我们不是要挑起什么冲突,而是要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国际形势中,守住自己的发展底线和民生底线。

正如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的,7月全球石油库存虽较年初增加1.87亿桶,但仍比五年均值低6700万桶,其中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维持在4.5亿桶的历史低位,欧盟原油库存也仅能满足90天消费需求,供应端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储备行动不仅为自身能源安全上了"双保险",还通过稳定的市场需求为全球油价提供了支撑,这正是负责任大国应有的作为和担当。

所以说,美媒盯着中国囤油大可不必过度解读甚至刻意抹黑。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我们的准备从来不是为了主动出击,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和14亿多人民的福祉。

国家层面的石油储备行动本质上是对民生负责、对经济负责的务实之举,没有任何不可告人的"战略企图"。

在单边制裁、地缘冲突加剧的今天,这种未雨绸缪的智慧不仅不是全球稳定的威胁,恰恰是维护全球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



中国始终坚信,只有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站稳脚跟;

只有自身能源安全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参与全球能源合作。这才是中国囤油行动背后最朴素、最坚定,也最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逻辑。

参考资料:

“未雨绸缪,中国正迅速充实石油储备”——观察者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
受益储能需求大爆发 碳酸锂产业熬过寒冬春山在望发布时间:2025-11-04
下一篇:
金价,彻底爆了发布时间:2025-11-04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长岭街道长岭路与观山路西北角中天会展城TA-1、TA-2栋(2)16层14号
电子邮箱:599599113@qq.com
客服电话:13765656037

Powered by 贵州阡乐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qianlew.com Inc.( 黔ICP备2025043673号-1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6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