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大量囤油,一度吞掉世界9成囤量,是有什么大事要发生? ...

来自: 网易财经 收藏 邀请

前言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在原油市场上的动作可以说相当抢眼。每天上千万桶的进口量,让很多人都看傻了眼。有人说是趁便宜抄底,有人觉得是战略布局。可仔细看数据、看背景,会发现事情远不止表面那么简单。



制度打底:不是“突然囤”,是“按计划补仓”

很多人觉得中国这是“临时起意”猛囤油,其实是没留意到咱们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早就在循序渐进地推进了。这就像家里的粮仓,不会等米缸见了底才去买,而是看着库存快到预警线就慢慢补,只不过咱们的“粮仓”体量太大,补仓的时候动静自然就大了。

先把数据摆得再明白点:每天1100万桶的进口量里,有上百万桶没拿去炼油或者做化工原料,而是直接送进了储油库。外媒估算的数字更直观——咱们的石油储备天数已经从之前的110天,一路飙升到180天左右。这意味着什么?就算全球石油运输线全断了,咱们光靠库存也能撑上半年,工厂正常运转、汽车正常加油、民生用能一点不受影响。



这个储备规模不是拍脑袋定的,是有明确制度要求的。早在十几年前,中国就启动了战略石油储备工程,180天的储备量其实是国际上公认的能源安全线,不少发达国家早就达到了这个标准。

之前因为储油库建设进度、国际油价波动等原因,储备进度有快有慢,今年刚好遇上多重有利条件,就集中精力补了短板。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非要在今年集中补?这和咱们的能源结构现状密切相关。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还是高达71.9%,虽然比去年降了0.5个百分点,但依然处于高依存状态。

每天要消耗这么多石油,大部分还得靠进口,要是储备跟不上,国际供应稍微出点岔子,整个经济都会受牵连。今年把储备提上来,本质上是把之前规划的战略目标落地,是制度推进的必然结果,跟“要出事”没半毛钱关系。



我倒觉得,这种“按计划补仓”的定力挺难得的。很多国家会因为短期油价波动打乱储备节奏,油价一高就少买,油价一低就乱买,而咱们始终盯着180天的长期目标,不被短期市场情绪带偏,这正是制度优势的体现——能制定长远规划,还能稳稳落地执行。

资产布局:低油价时“抄底”,这笔账精明得很

除了制度要求还有个很实际的原因:2024年的油价确实适合“囤货”。这本质上是一笔精明的资产布局,跟咱们普通人趁超市打折囤米面油一个道理,只不过咱们的“采购量”大了点而已。

2024年的国际油价走势很清晰,整体是震荡下行的。布伦特原油全年均价79.86美元/桶,比2022年、2023年的高位降了不少,特别是9月份那波,油价直接跌到了两年内的低点。



可能有人会担心:石油存久了会不会变质?放心,咱们的储油库都是专业级别的。比如位于舟山、镇海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采用的是地下岩洞储油技术,温度、湿度都控制得死死的,石油存个五六年都没问题。

而且石油是刚需,不管什么时候都能用上,不存在“囤了没用”的情况——就算短期用不上,也能作为战略资产存着,将来要是油价涨了,还能对冲采购成本,相当于给能源采购上了个“保险”。

更关键的是咱们的采购量足够大,大到能悄悄影响国际油价走势。之前“欧佩克+”想通过减产抬升油价,结果咱们趁着低价大量进口,客观上也抑制了油价的上涨幅度。这种“以量控价”的能力,是咱们作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的天然优势。



这里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区:很多人觉得“囤油”就是把油都藏起来不用,其实不是。咱们每天上百万桶的储备增量,只是“进口量减去消费量”后的结余。

也就是说,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油一点没少,该炼汽油炼汽油,该做化工原料做化工原料,只是把多出来的部分存起来了。这就像咱们每个月发了工资,除了日常开销,剩下的存银行,不是“不花钱”,而是为了将来有保障。

说到底,中国大量囤油根本不是什么“要出大事”的信号,反而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制度上,按长远规划补全战略储备短板;风险上,提前防备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经济上,趁着低价做精明的资产布局。这三件事拧在一起,就有了“吞掉全球九成石油增量”的壮观场面。



风险前置:把“能源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如果说制度要求是“基础款”,那当前国际形势里的各种“不确定性”,就是让囤油节奏加快的“催化剂”。现在的能源早就不是单纯的商品了,在地缘博弈里,它随时可能变成“卡脖子”的筹码,谁手里有足够的储备,谁就有足够的话语权。

最鲜活的例子就是乌克兰战事。打了这么多年,欧洲的能源危机至今还让人记忆犹新。之前欧洲高度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冲突一爆发,管道断了、制裁来了,不少国家冬天只能限电限暖,化工、钢铁这些高耗能产业停了一大半,经济损失不计其数。



石油和天然气是“同源兄弟”,今天能断天然气,明天就可能断石油。咱们虽然没直接卷入冲突,但这种“被人掐脖子”的风险,必须提前防备。

再看中东,这地方是全球石油的“心脏”,可从来就没太平过。去年红海危机闹得沸沸扬扬,油轮绕道好望角,每艘船的运输成本增加了几十万美元不说,还耽误了交货时间。

更要命的是中东的地缘冲突随时可能升级,一旦关键运输通道被封锁,全球油价立马会坐火箭。2024年虽然油价整体震荡下行,但这种稳定本身就很脆弱——国际能源署都下调了当年的石油需求预期,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在担心“供应端出乱子”。



亚太地区的地缘摩擦也不能忽视。各种不确定因素叠加在一起,让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每天要消耗1100万桶石油,相当于全球每天石油总产量的九分之一,这么大的用量要是断供,可不是“加不上油”这么简单——农业灌溉的柴油、工厂运转的燃料、电力供应的原料都会受影响,整个经济链条都可能出问题。

180天的储备量,其实就是给咱们留了半年的“缓冲期”。就算真的出现极端情况,石油进不来了,咱们也有足够的时间找替代来源——比如跟中亚、南美这些产油国深化合作,调整国内能源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光伏、风电的应用。这种“风险前置”的思路,其实就是“不打无准备之仗”。



180天的石油储备,囤的不是一堆冰冷的原油,而是能源安全的底气,是应对风险的缓冲,更是对未来经济稳定发展的保障。这种稳扎稳打、未雨绸缪的布局,比任何“突发应对”都更让人安心。

参考资料:1-9月我国共进口原油同比增长2.7%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长岭街道长岭路与观山路西北角中天会展城TA-1、TA-2栋(2)16层14号
电子邮箱:599599113@qq.com
客服电话:13765656037

Powered by 贵州阡乐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qianlew.com Inc.( 黔ICP备2025043673号-1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6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