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美国政府“停摆”满月。 当地时间10月31日,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纳指涨0.61%,10月份累涨4.7%;标普500指数涨0.26%,10月累涨2.27%;道指涨0.09%,10月累涨2.51%;其中,纳指月线7连涨,道指、标普500指数月线6连涨。 业绩超预期, 个股方面, 财报数据显示, 展望未来,亚马逊预计,第四季度营收将在2060亿美元至2130亿美元之间,即同比增长10%至13%;预计营业利润将在210亿美元至260亿美元之间,上年同期营业利润为212亿美元。 黄仁勋的大规模减持并非孤例。数据显示,随着股价屡创新高, 富时A50期指连续夜盘收涨0.19%,报15280点。 现货黄金跌0.51%,报4004.02美元/盎司,盘中一度跌破4000美元;COMEX黄金期货涨0.06%,报4013.4美元/盎司;现货白银跌0.54%,报48.66美元/盎司;COMEX白银期货跌0.66%,报48.25美元/盎司。 国际原油期货结算价小幅收涨。WTI原油期货结算价收涨0.68%,报60.98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收涨0.11%,报65.07美元/桶。 特朗普呼吁动用“核选项” 遭共和党高层立即抵制 当地时间10月31日,央视记者获悉,美国总统特朗普呼吁共和党参议员动用所谓“核选项”,废除参议院长期实行的“拖延战术”议事规则(即通过法案需要至少60票的规则),以打破当前政府“停摆”僵局。然而,这一提议遭到共和党高层的立即抵制。 根据现行规则,参议院绝大多数立法需获得100个席位中的至少60票支持方可推进。尽管共和党目前在参议院以53席对47席占据多数,但未达到60票门槛,民主党因此可凭借“拖延战术”有效阻挠法案表决。目前,旨在结束政府“停摆”的临时拨款法案已经13次在参议院因未能达到60票支持而未获推进。 特朗普称,共和党应立即采取行动,废除该规则,从而绕过民主党设置的障碍。他强调,此举将有助于推动关键拨款法案及其他政策议程在参议院获得通过。 不过,参议院共和党领袖约翰·图恩及多位共和党议员对此明确表示反对。图恩重申维护原有议事规则的重要性,称其“长期以来保护了国家免受极端立法的伤害”。 多名共和党参议员表示,废除该规则将为未来民主党掌权时通过更激进议程打开大门。一些议员警告称,若共和党真的“引爆”“拖延战术”议事规则,可能会在未来政治轮替中自食其果。 多位美联储高官反对继续降息 近日,堪萨斯城联邦储备 施密德在周五发布的声明中说:“依我判断,就业市场总体上已基本平衡,经济仍在延续动能,而通胀依然过高。” 美联储官员周三投票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这是两个月内的第二次降息,旨在支撑走弱的劳动力市场。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在会后表示,市场此前普遍预期的12月再次降息并非板上钉钉,并指出部分官员对通胀仍感到担忧。 美国劳工部本月早些时候报告称,截至9月的一年里,消费者价格同比上涨3%;通胀已连续四年多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施密德重申,其所在辖区的企业仍对成本持续上升表示担忧。 施密德表示:“我不认为下调政策利率25个基点会对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产生多大作用,因为这些压力更可能源于技术与人口结构的变化。然而,如果市场开始质疑美联储对2%通胀目标的承诺,降息可能会对通胀带来更持久的影响。”他还称,鉴于金融市场环境仍然宽松,目前的货币政策只是“温和偏紧”。 此次反对票是施密德担任美联储官员以来的首次。他于2023年加入美联储,并在今年首次成为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投票委员。本周会议上,美联储理事斯蒂芬·米兰同样投下反对票,但理由相反——他主张一次性降息50个基点。 达拉斯联储主席洛里·洛根在一场活动的预先准备讲话中表示,她“没有看到本周需要降息的理由”。洛根与施密德的表态,预示在未来六周、直至12月下次议息会议前,美联储内部将围绕是否需要进一步宽松以支持劳动力市场,还是更应警惕通胀,展开一场激烈辩论。 洛根说:“除非有明确证据表明通胀将比预期更快回落,或劳动力市场将更迅速降温,否则我会很难在12月再次降息。” 受此影响,此前几乎笃定12月再降息的债券市场迅速调整预期。与美联储12月会议挂钩的利率互换合约如今显示,降息可能性大致为50%。 尽管洛根今年不具备货币政策投票权,但她参与FOMC讨论,并将在2026年轮换成为投票委员。 克利夫兰联储主席哈马克周五在达拉斯的一次会议上与亚特兰大联储主席拉斐尔·博斯蒂克同台发言时表示:“在这次会议上,我更倾向于按兵不动。我确实认为,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程度的紧缩,以帮助通胀回到目标。” 哈马克今年并不拥有投票权,但将于2026年轮换成为投票委员。同台的博斯蒂克表示,他“最终支持”了降息这一决定,因为他认为,即便降息之后,货币政策仍处于“限制性区间”。另一方面,哈马克则表示,她认为此次降息使联邦基金利率“大致接近”她所估算的中性利率水平——既不过度刺激经济、也不施加额外约束的利率。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