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场保持非理性状态的时间,可能比你保持偿付能力的时间更长。”——凯恩斯 这句话道破了周期与预测的核心矛盾。人们总习惯用过去的规律预判未来,再依此做决策。可恰恰是这些决策,会亲手打破原本该出现的未来。 这不是玄学,而是现实中反复上演的“预测悖论”——你越确信的规律,越容易失效。 猪周期曾是最典型的“过去式规律”。2018年前,散户养殖占比超80%。肉价涨到25元/公斤,散户就扩栏;跌到12元/公斤,就弃养。 循环往复,每3-4年一个周期,从未失准。 但大集团入场后,一切变了。2021年起,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加速扩产。2023年头部企业出栏量占比达38%,较2018年提升23个百分点。 所有人都知道“猪周期底部该减产”,结果没人真减。2022年全国生猪均价14.6元/公斤,2023年再跌至11.2元/公斤,均低于16元/公斤的成本线。
猪周期没了,只剩“猪价躺平”。 金融周期却截然相反,从未因预测而失效。 2021年比特币暴涨至6.9万美元时,美联储数据显示,72%的投资者是散户,他们喊着“比特币会到10万美元”。结果数月内跌至2万美元,无数散户被套。 可2023年比特币反弹到4.5万美元时,散户又蜂拥入场,重复着过去的故事。 2008年次贷危机更具代表性。当时散户持有45%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他们相信“房价永远涨”,最终泡沫破裂,全球买单。 十几年后,2021年游戏驿站股价暴涨,仍是散户主导的“情绪狂欢”。 为什么同样是周期,命运却不同?核心在“参与者结构”。 猪周期里,大集团取代散户后,信息更对称,决策更理性。大家都能算出对手的出栏计划,没人愿意先减产,规律自然失效。 金融市场里,散户占比常年超60%,情绪远胜于理性。他们记不住上一次的亏损,只盯着眼前的收益,规律便持续生效。 还有一个关键变量:情绪记忆的保质期。 猪价下跌是缓慢亏损,养殖户能记住“扩产必亏”的教训。 金融泡沫破裂是快速爆仓,但散户很快会忘记痛苦,被新热点吸引。 所以,情绪记忆主导的场景,规律的“保质期”更长。 不是所有预测都会影响未来,也不是所有规律都能被打破。 当市场里“聪明钱”(大集团、机构)占多数,预测会反杀规律。 当“跟风者”(散户)主导,过去的规律就成了反复收割的工具。 下次再用过去判断未来时,先看看身边:是理性的对手,还是健忘的散户? 毕竟,规律从不是刻在石头上的真理,而是由市场里的每一个“决策者”共同写就的。
(周愚,评论人、商评人、财经评论员、策划人、投资人,某宝前十品类操盘手、多家媒体及机构邀约评论人,发表商业评论千万字,已委托快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