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创板日报》(K时评记者徐杰)国庆长假期间,美国科技圈再次出现重磅合作。 10月6日,OpenAI与AMD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协议,这是AI行业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GPU部署计划之一:OpenAI将分阶段部署总计6吉瓦的AMDGPU算力,而AMD则向OpenAI发行至多1.6亿股普通股认股权证,双方通过“算力+股权”深度绑定,形成利益共生体。 事实上,这只是目前美国科技圈变革的缩影。2025年下半年以来,科技巨头间的“合纵连横”已呈现趋势。 据《科创板日报》此前报道,这些典型合作包括: 英伟达与 英伟达与 此外, 不难看出,这些合作绝非简单的业务联动,而是资本、技术、场景、股权的全方面协同,既有千亿级资金注入,也有底层技术(如芯片架构、开源模型)的共享,更通过股权绑定(如AMD对OpenAI的认股权证、英伟达+英特尔)组成共同体。这种“抱团突破”模式,本质是通过资源整合加速技术迭代,一旦形成突破,或将再次重塑全球科技产业格局。 反观国内,近年来,华为、阿里、腾讯、字节、 不可否认,竞争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动力,但从企业经营逻辑与科技发展规律来看,合作才是突破关键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核心路径。 科技领域的伟大创新,往往诞生于跨领域的交叉融合,这需要我们整合不同创新主体的“长板”——有的掌握底层算力,有的深耕行业场景,有的拥有数据资源,唯有通过合作将这些优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长板集群”,而非陷入“短板制约”的困境。 面对美国科技圈的“新玩法”,我们不必简单以“国家层面”的对抗视角审视,但就从企业自身经营需要出发,合作的价值远大于零和竞争。国内科技企业需要更大的包容度与开放度:在新兴产业(如人形 未来的科技绝非单一工科范畴,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大综合体系。其发展规律注定需要更多协同——尤为需要在“策源创新”与“产业落地”两端下功夫,通过合作增强自身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是选择“竞争优先”还是“合作先行”?这需要国内科技圈重新审视——毕竟,全球科技“马拉松”的终极赛场,拼的不是单一企业的“赢者通吃”,而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共赢”,以及关键领域的话语体系。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