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乌克兰《基辅邮报》9月15日报道,乌克兰决定从10月1日起限制从印度进口柴油,并对所有抵港货船进行采样检测,以确认其中是否掺杂俄罗斯原油成分。 这一决定表面上是为了避免间接支持俄罗斯,但实际上却暴露了乌克兰在能源供应上的困境,以及全球能源市场的复杂现实。
今年6月,乌克兰境内最主要的克列缅丘克炼油厂遭到俄军空袭,导致国内柴油供应链断裂。为了弥补这一缺口,乌克兰不得不依赖进口,而印度成为其主要柴油供应方之一。数据显示,仅上个月,乌克兰进口的柴油中约18%来自印度。然而,印度近年来成为全球最大的俄罗斯原油买家,其炼油厂大量吸收俄罗斯打折出售的原油,再将成品油销往世界各地。这意味着乌克兰在购买印度柴油的同时,无法避免间接向俄罗斯输送资金。 乌克兰试图通过检测措施证明从印度采购的柴油不含俄罗斯原油成分,但这一举措更多是象征意义。全球能源市场的供需结构决定了乌克兰的每一桶柴油几乎都无法完全摆脱俄罗斯原油的影子。即便印度炼油厂临时换用中东或非洲的原油,也只会让俄罗斯原油通过其他客户消化掉,总体出口量并不会减少。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乌克兰的检测措施无法改变印度炼油厂的供给结构,也无法阻止俄罗斯通过间接渠道获得外汇收入。 印度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角色近年来备受关注。自俄乌冲突以来,印度通过购买俄罗斯低价原油获利,并以成品油形式出口至欧洲、乌克兰等地。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4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俄罗斯出口总量的近36%,成为其最大的买家。这种行为帮助俄罗斯规避了欧美的制裁,同时使印度在国际能源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对于乌克兰和欧洲来说,印度的廉价成品油成为不可或缺的选择。欧洲在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自家炼油能力和能源市场结构受到重创,中东产油国无法完全满足其需求。结果,欧洲不得不通过印度等第三方间接采购俄罗斯石油制品。这种“又当又立”的行为,暴露了制裁政策的局限性。
更重要的是,全球能源市场的供需结构决定了制裁政策难以彻底切断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即便某些国家减少直接进口俄罗斯原油,俄罗斯仍然可以通过价格优势吸引其他客户,从而维持其外汇收入。 乌克兰的能源选择既是无奈之举,也是现实的折射。尽管其检测措施试图证明从印度采购的柴油“干净”,但全球能源市场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努力更多是象征意义。与此同时,印度作为俄罗斯原油的最大买家,其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角色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制裁政策有效性的质疑。 这场由能源引发的道德与现实冲突,不仅是乌克兰的困境,也是全球能源市场的缩影。在制裁与需求的博弈中,如何平衡道德立场与现实利益,仍是国际社会需要解决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