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 多晶硅涨价:看似繁荣的产业困局

来自: 网易财经 收藏 邀请



文/武魏楠

近期,多晶硅市场出现明显反弹:受政策预期提振和供应收缩预期的影响,行业现货报价已经明显抬升。据SMM报道,9月1日,多晶硅头部厂商将棒状硅报价上调至55元/公斤、颗粒硅至49元/公斤。

其实,从宏观数据看,这波价格回升并不偶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显示,2025年6月底以来,在“反内卷”政策密集出台的背景下,多晶硅价格已出现触底回升。

截至8月20日,N型复投料价格均价约为4.79万元/吨,远高于6月底的3.44万元/吨;7月下旬,多晶硅期货价格也一度冲击过5.34万元/吨的高位。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市场情绪改善和头部企业提价,多晶硅价格近期继续上行。但表面繁荣下,市场供需基本面依然严峻。

供需失衡与行业困局

首先,供给端依然庞大而居高不下。根据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总产量约59.6万吨。单看近期单月产出也令人惊讶:据统计,8月份多晶硅排产预计超过13万吨,而下游有效需求仅约10.6万吨,供过于求态势依旧明显。

头部硅料企业在行业中占比极高,前六家企业每月销量占比超过90%,意味着若它们中的任何一家减产,都能显著影响整体供给;然而现实情况是,有的厂商减负荷、捆绑限产计划,仍有其他厂全负荷运行,库存反而继续累积。最新数据也显示,本周多晶硅行业开工率约39%~45%,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但仍保持在较高区间。

库存层面来看,尽管企业近期加快销售,4月多晶硅社会库存仍高达26.88万吨,仍居高位。业内分析认为,行业正处在“供强需弱”博弈格局:价格上涨后虽然利润修复,但更多产能随即复产投放,使得供给压力并未消退,需求端采购依然以刚性为主,总体成交量并未显著放大。

其次,产量与库存居高。今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接近60万吨。即使在企业口头承诺自律减产的情况下,8月的预计产量依旧超出需求。多出的供应约为1.5万–2万吨。清库压力下,行业内多次传出头部厂商计划限产的消息,但截至目前,真正落实更大规模减量的企业尚不多见。

第三,需求持续低迷。下游硅片、电池企业开工率多维持在低位,一些中小厂甚至出现大量订单推迟的现象。如同分析指出的,“终端需求不足的问题已开始浮现”,市场持续观望情绪浓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上游报价提涨,下游采购往往谨慎,成交量增长有限。

更重要的是,成本压力依然存在,头部企业纷纷加大降本力度。大全能源上半年报告显示,公司单位现金成本已降至37.66元/公斤,同比下降6.6%。但是,由于开工率下降和能耗、折旧等成本占比上升,综合单位成本并未同步下降。协鑫科技也指出,当前行业开工率偏低,再加上新能耗指标、固定资产折旧等压力,会使单位成本进一步提高。换言之,虽然生产技术不断优化,但在高库存和弱需求的背景下,多晶硅生产的边际成本仍然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在这种供需错配的环境中,企业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谁也不愿第一个大幅减产,因为一旦减量,可能就会被同行抢占市场份额。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言,目前行业形势依然是“供强需弱”。

储备压力特别迫切,有专家甚至建议,解决当前最紧迫的问题应是优先消化库存,并坚持“以销定产”,对于库存水平特别高的企业,甚至要考虑“零产量”模式来去库存。

实际上,按照目前的市场格局,多晶硅作为产业链上游龙头环节,库存和产销情况会首先反映市场变化。若龙头企业能够率先减产并稳住库存,其他环节也更易跟进调整,否则过量的生产最终只能加剧亏损。

政策调控与行业博弈

政策层面,“反内卷”行动持续发力,对产业供需产生了深刻影响。2024年下半年起,工信部和行业协会就多次释放整治信号:今年7月初,工信部召集14家光伏企业及协会座谈,明确要求依法治理低价竞争、推动优质增效,为行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8月19日,工信部等六部委再次联合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会议强调要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价格战转向技术和服务竞争,并提出要加强产业调控、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健全价格监测机制,严禁低于成本倾销等。同样,行业协会也多次发声呼吁企业自律,比如强调低于成本投标涉嫌违法,并倡导上游企业主动规范竞价。

在节能环保方面,监管也在加码管控。2025年7月初印发的《多晶硅行业专项节能监察任务清单》,要求对40家硅料企业实施节能监察;8月1日,又将节能监察任务落实到9月底前完成评估。通过修订能耗标准、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试图以更高的门槛压缩无效产能。例如,7月28日工信部座谈会提出要“以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协会也倡议修改多晶硅能耗限额。总体来看,这些举措旨在从上而下规范企业生产行为,推动行业加速去产能。

此外,监管层面还针对期货市场进行了干预。随着多晶硅期货价格暴涨,广州期货交易所于2025年7月发文规定,自7月21日起,多晶硅期货合约的非期货商单日开仓量不得超过1万手,并同步调整了手续费标准。

此举有效限制了投机性开仓,平息了期货市场过热情绪。当时市场数据显示,期货主力合约短线狂飙,单日涨幅一度超过7%(收报45,700元/吨,创历史新高)。监管还在酝酿修改价格法等立法,加大对“低于成本倾销”行为的惩处力度。可以说,从政府部门到行业自律,多重政策工具联动,已经对光伏上游形成了较强的束缚和引导。

这些政策信号对市场情绪影响显著:政策利好与预期落地提振了多晶硅价格。数据显示,自6月下旬以来,政策推动下的市场情绪回暖,使多晶硅价格迎来一轮较为明显的触底反弹。然而,能否实现实质性供给收紧,还需要看政策执行力度和后续产业整合进程。

企业视角与市场现状

头部企业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行业的艰难现状。以国内龙头大全能源为例,其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上半年产量为50,821吨,环比大幅下降约60%;但公司营业收入仅14.7亿元,同比锐减68%,净亏损达11.47亿元,大幅扩大。

为了应对亏损压力,大全在H1采取了积极的降本措施,其单位现金成本已降至37.66元/公斤(同比降6.6%),但包括折旧在内的综合成本反而有所上升(单公斤成本从45.97元增至55.07元)。公司预计下半年将继续减产,第三季度产量计划仅为2.7万-3.0万吨,全年产量控制在11万-13万吨(低于此前扩产预期)。

另一家硅料巨头协鑫科技也在中报说明会上披露,上半年行业整体开工率仅约34%,多晶硅库存依旧高达35万-40万吨。协鑫联席CEO判断,未来多晶硅价格虽可能因厂商降负荷而小幅反弹(有望达到6万-8万元/吨水平),但若价格回到每吨5万-6万元,也不会刺激新增产能。

实际上,协鑫财务数据显示,当前硅料现货已稳定在4.3万-4.8万元/吨,并带动其财报出现好转:按当前价格水平测算,协鑫预计8月底便可实现全公司盈利。

2025年7月,通威发布公告称,上半年净利润亏损约49亿~52亿元。通威指出,虽然全球和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规模仍在增长,但供需失衡未见根本改善,行业持续亏损。事实上,2025年上半年已有20多家光伏主力企业发布预亏公告,亏损主要归因于供过于求导致的产品价格低迷。总体来看,行业头部企业普遍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即便近期价格回升,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亏损幅度。

阶段性震荡与结构性博弈

综合来看,多晶硅市场在政策调控和库存周期的共同作用下,短期内或将呈现阶段性高位震荡。券商分析认为,当前多晶硅价格已经处于相对高位,未来走势高度依赖政策落地的强度和速度。短期内,多数观点预计供给收缩预期会继续发挥作用,市场情绪可能维持偏多,但上行动能并不强劲,对后续成交量的提振仍有待观察。

部分机构提示,近期行情已大幅上涨,须警惕追高风险;也有分析师指出,多晶硅价格一旦上涨到一定高度,若基本面改观不足,则难以持续,大概率形成高位震荡。

更长期来看,多晶硅价格能否真正企稳并回归健康区间,需要依靠供给端进行实质性的结构性调整。多方研究认为,能耗标准和行业整合是关键。一方面,提高能耗指标将倒逼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行业兼并重组预计会提速。市场传闻头部企业正筹划成立类似“硅料opec”般的联合体,通过控制产量稳定价格。

尽管官方对这些传言多以谨慎回应,但业内普遍认为,只有通过大规模整合、严控新增产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开“内卷”困局。比如,有分析指出,在政策和市场双轮驱动下,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价格已开始有所回升,但是否能持续回暖,还要看能否真正压减过剩产能。协鑫方面也明确表示,即使价格短期上升到5万-6万元/吨,只要不新增产能,行业竞争便会向技术品质和成本控制转移。

综上所述,当前多晶硅价格的上扬更多是政策和心理预期驱动下的阶段性现象,而非需求实质改善的结果。行业仍面临库存高企、需求疲软的现实困境,各方期待的真正“出清”需要依赖更严格的能耗标准和有效的产业整合推进。未来若能严格执行限产、调整能耗门槛并推动龙头企业带头去库存,供需或有望逐步平衡,价格才有可能稳步回升;否则,市场很可能仍在“反内卷”与基本面矛盾的拉锯中继续震荡。

欢迎投稿,联系邮箱

tg@inengyuan.com

国家能源局:推动电力市场体现电能量、调节、容量、环境等多维价值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公司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长岭街道长岭路与观山路西北角中天会展城TA-1、TA-2栋(2)16层14号
电子邮箱:599599113@qq.com
客服电话:13765656037

Powered by 贵州阡乐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qianlew.com Inc.( 黔ICP备2025043673号-1 )贵公网安备520115020096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