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下旬以来,华北地区深加工企业玉米收购均价较月初下降3.2%,形成持续性的价格调整格局。 这种压价行为具有系统性特征:其一,价格调整频率提升至每日一次,较往年同期增加40%;其二,单次调价幅度控制在1.5%-2.5%区间,形成"钝刀割肉"的持续压力;其三,企业通过延长卸货时间、增加质量扣减比例等辅助手段,强化价格下行效应。期货市场数据显示,陈粮合约价格较现货价格平均贴水2.8%,反映出市场对后市的悲观预期。 新粮市场价格反转 与陈粮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粮市场正释放积极价格信号。新疆地区作为新粮上市的先行区域,其开秤价较2024年同期下降3.2%后,随即出现价格修正现象。据粮食交易中心监测,首周报价后已有企业将收购价上调2.8%,形成"先抑后扬"的定价模式。 东北主产区的价格表现更具市场指示意义。黑龙江东部某深加工企业公布的30%水分潮粮0.76元/斤报价,虽较生产成本仅高出0.09元/斤,但较当地2024年同期开秤价上涨1.3%。辽宁黑山地区0.85元/斤的主流收购价,则较周边地区高出11.76%,形成明显的价格梯度。这种区域价差的存在,为粮食跨区域流通创造了条件,也反映出不同市场主体的定价策略差异。 企业定价策略背后存在双重考量:其一,通过制造"行情疲软"的市场预期,降低售粮主体的价格谈判能力;其二,利用初期定价权测试市场心理底线,为后续价格调整提供决策依据。这种策略的本质是市场主导权的争夺,其成效取决于买卖双方的市场认知差异。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全文完) 公众号 : wugucomcn 投稿邮箱:tougao@wugu.com.cn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