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价保卫战打响!三招破解通缩困局背后的民生经济账 猪肉12元/斤背后的大突围!物价保卫战的三重破局智慧 价格法修订倒计时:这些行业正在改写你的钱袋子规则 从非洲农机到山东钢厂:看中国制造如何打赢溢价翻身仗 别人在"去风险",我们在"造地图":6万家民企的出海新逻辑
六月CPI数据定格在0.1%,这个数字让菜市场里精打细算的王阿姨松了口气。可菜价持续低迷半年后,她反而担忧起来:"猪肉十二块一斤,可养猪的侄子说每卖一头要亏三百块。"这看似矛盾的日常,正是当前经济最真实的注脚。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十二个月在低位徘徊,工业品出厂价格经历长达三十三个月的负增长,一场覆盖煤炭、钢铁、生猪、水泥等多领域的产能调控行动已悄然铺开。
七月底公布的《价格法修正草案》揭开政策底牌。这份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界定“低于成本价倾销”的违法边界,终结了多年来企业"赔本赚吆喝"的灰色地带。在国家能源局突击检查山西煤矿时,核查人员发现部分企业为抢占市场超产15%,这种"以量补价"的行为直接被叫停。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生猪行业,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显示,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调减至正常保有量的98%,山东临沂养殖户老张按照新规淘汰低产母猪后,每头猪的养殖成本下降8%。这些看似分散的动作,实则是针对通缩的精准手术刀。
有人质疑调控是否保护落后产能,山东的实践提供了新思路。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山东今年将24.7%的财政资金投入技改领域。在潍坊,一家被列入限制清单的钢铁厂关停400立方米高炉后,转而生产船舶用特种钢材,每吨利润反而上涨六百元。省内像这样完成转型的中小企业达三百七十家,上半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猛增13%,远高于7.7%的工业平均增速。这种“去粗取精”式的产能调整,正在重塑市场规则:不是禁止竞争,而是禁止没有技术含量的价格血战。
外贸领域的变化更令人振奋。当某些国家大谈"去风险"时,山东外贸企业早已开辟二十三条新航线。在青岛港码头的集装箱堆场,发往加纳的液晶屏与运往波兰的新能源车并排装船。数据显示,今年前六个月山东对非洲出口增长30.7%,其中农业机械占四成份额。一家烟台农企在尼日利亚建立灌溉设备组装厂,当地产出的小麦每公顷增产1.2吨,这种“技术出海”模式让产品溢价率达40%。正如海关官员在调研时所说:"与其在欧美市场打价格战,不如帮非洲兄弟提高生产力。"
消费回暖的关键藏在钱袋子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1%,但仍有52%的消费者表示"非必要不支出"。在杭州武林银泰,导购小林注意到新变化:"三千块的扫地机器人少人问津,但参加以旧换新活动能省八百元时,日销量翻了三倍。"这印证了财政政策的巧劲——上半年全国发放的156亿元以旧换新补贴中,54%用于家电、汽车等民生领域。当货币政策持续降低企业贷款利率时,财税政策正变成撬动消费的杠杆支点。
深层挑战依然存在。消费占GDP比重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部分制造业企业反映实际利率超过4%。在广东佛山,建材商老陈的账本显示困境:"标价80元的地砖比三年前便宜10元,可天然气成本涨了三成。"专家调研发现,像这样的中游企业承受着"成本涨、售价跌"的双重挤压。正是看到这个症结,最新政策特别强调贯通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煤炭企业与电厂的中长期协议覆盖率已提升至85%。
通缩表象下的真正敌人是经济脆弱性。就像黄河三角洲的盐碱地改造工程,看似贫瘠的土地经过微生物改良,今年夏粮亩产反超普通耕地3%。当养猪场用智能环控系统降低疫病率,当钢铁厂用氢能炼钢降低碳排放,当外贸企业用技术输出替代低价倾销,这场物价保卫战的终极目标逐渐清晰:让每一分钱的波动都有质量支撑,让每一个岗位的存续都有技术背书。
超市货架上的猪肉价格标签或许变化不大,但背后是从育种到冷链的整个产业链升级;煤炭交易市场的电子屏上数字依然跳动,但超产能生产的警报系统已全面启动。当价格法修订进入倒计时,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中国经济最关键的转型——当低价不再是唯一竞争力,什么才是永续发展的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