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财长贝森特近期关于中印俄油进口政策的差异化表态,表面上以“经济伦理”为包装,实则暴露了国际关系中的权力本质。
贝森特声称,印度因大幅增加俄罗斯石油进口并转售套利而遭美国加征关税,而中国虽持续购油却未被制裁,是因“情况完全不同”——中国购油仅为自用,未参与“印度式套利”。这个解释乍一看好像挺合理,但根本藏不住美国现在碰到的糟心事儿:美国老是忌惮中国的战略发展,印度在经济较量里弱得不行,还有国际规则一碰到强权就变了样、走了形。 贝森特将印度的行为定义为“不可接受的牟利”:俄乌冲突前,印度进口俄油占比不足1%,2025年飙升至42%。通过低价购入俄油、精炼后高价转售欧洲,印度企业累计获利超160亿美元。美国以此为由,对印度输美商品叠加25%关税,总税率达50%,直接冲击印度纺织、制药等核心出口产业。 然而,中国同样是俄油的大买家。2025年头半年里,中国平均每天从俄罗斯进口400万桶石油,这个量占到俄罗斯石油出口总量的35%。而且,俄罗斯有21.4%的原油都卖到了中国,这比例远远超过了它对沙特的出口。要是按照交易量来判定谁“违规”的话,那中国更应该被针对。不过呢,贝森特解释说,中国没有参与把进口的油转手卖出去赚差价这种套利行为,买这些油“纯粹是为了满足国内的需求”。
这一解释刻意忽略两个事实: 印度炼油后出口成品油被斥为“套利”,而中国将俄油加工为化工品销往全球,却被归为“产业链正常环节”;中国有些炼油厂也把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加工成柴油、航空燃油,然后出口到东南亚地区,这背后的商业赚钱门道和印度那边其实没啥不一样。 美国为啥对中印有不一样的态度呢?说白了,就是美国自己算了一笔成本和风险的账。 印度这次可真是被美国精准地捏住了软肋,被拿捏得死死的。从经济层面看,印度对美国的依赖程度相当大:2024年印度向美国出口的商品价值达到870亿美元,这个数字占到了印度全年商品出口总额的近五分之一。而且,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主要集中在仿制药、成衣这些技术门槛不高、容易被其他国家替代的产业。
|
19 分钟前
19 分钟前
半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