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薇】2022年,手握6万元预算买车,只能买到一台指导价6.28万元的宏光MINI EV GAMEBOY。2025年,还是这6万元的预算,可以提一辆3个月前刚刚上新的秦PLUS DM-i智驾版。 车企的618就是这么激进。 5月23日,比亚迪王朝网、海洋网共计22 款智驾版车型降价,最高补贴达5.3万元。5月26日,吉利银河旗下7款车型,也给出最高1.8万元的现金补贴,基本上是打八折卖车。 2024年下半年,不少车企还表示已经“降无可降”,价格战空间有限,但因原材料的降价、技术迭代等原因,价格战今年依然没有放过新能源车企。 比亚迪、吉利价格战贴身肉搏 进入5月,国内汽车市场迎来了一波激进的降价浪潮。与4月份仅14款车型降价相比,5月份的降价车型数量显著增多。 5月23日,比亚迪率先针对旗下王朝网和海洋网共22款车型,启动新一轮限时补贴和“一口价”活动,降价幅度最高达到了5.3万元。 降价之后,消费者能够以不到5万元的价格购买到比亚迪A级新能源车,秦PLUS DM-i智驾版在综合各种补贴后价格仅为6.38万元,裸车价格已经接近小型车的价格区间。与此同时,B级车的价格也已经下探至A级车的价格带,比亚迪海豹07 DM-i智驾版的限时一口价仅10.28万元。 比亚迪大幅降价之后,其他车企也纷纷跟进。今年希望冲击百万年销量的吉利汽车,5月26日宣布其银河系列车型的限时补贴活动。吉利银河系列车型,包括星愿、银河L6 EM-i、星舰7 EM-i等多款车型,均参与此次限时补贴活动,补贴后星愿车型售价5.98万元起。 埃安则针对AION Y、第二代AION V等车型推出了限时一口价,最高降幅达3.5万元。 5月25日,零跑汽车发布端午节海报,零跑C16增程200智享版一口价11.18万元;零跑C11增程200智享版一口价10.38万元。如果再叠加置换或者报废国补政策,零跑C11入手低至8.38万元,但从车型来看这是一款中型SUV。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价格战的核心区间是10万元以下的市场,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对价格特别敏感,一两千元的价差就可能让消费者转投隔壁品牌车型。 技术迭代、原料降价打开价格战空间 这已经不是2025年第一轮集中降价,第三方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国内新能源车平均降价3万元,降幅达13%,其中纯电动车型降幅更达17%。 比亚迪从3月开始就推出了三次促销。今年春节后比亚迪对旗下大部分车型增配智驾后,海洋网、王朝网部分非智驾版本的入门车型多次推出限时“一口价”,秦L DM-i、宋L DM-i非智驾版起售价降低1万至1.6万元不等。 除了技术迭代造成的清库存降价,原材料价格的降低、车企的精细化管理,也让新能源汽车价格不断打开向下的空间。 作为新能源汽车上最重要的部件,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的60万元/吨跌至2025年的6万元/吨。以一辆搭载100度电池的电动车为例,仅碳酸锂成本单台就节省近4万元,为车企提供了充足的降价弹药。 一直敢率先降价的比亚迪,则拥有研发、制造垂直整合形成独特优势。其自研自产的刀片电池、IGBT芯片实现“零中间差价”,DM-i混动平台迭代周期缩短至18个月,规模化生产使单车成本比行业平均低15%。 吉利也从去年中期开始,进入大吉利体系战略转型新阶段。在品牌端,极氪控股领克、吉利汽车整合雷达汽车、几何和LEVC并入吉利银河等,简化各品牌之间的层级关系。在研发端、采购端也进行了整合,精简人员提高规模效益。2025第一季度,吉利控股总费用率进一步降至14.3%,基本已经达到了比亚迪的整体控费水平。 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车是常态吗? 新能源车企价格战如火如荼,对消费者来说,价格战意味着花更少的钱,享受更好的车。 按照常理来说,消费者换购汽车,一般是朝着消费升级的目标去的,原本拥有一辆A级的轿车,升级的话一般会选购B级轿车或者中大型SUV。 但在当下新能源汽车快速迭代、市场供给丰富的情况下,车企加量不加价为车辆配置更大的空间、更多智能化设备,消费者甚至花更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比旧车更好的用车体验。于是就出现了2022年拿6万买车,只能提一辆宏光MINI,2025年,同样预算可以开走一辆秦PLUS DM-i智驾版。 但是,激烈的价格战也让车企盈利更为艰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汽车产业利润率仅3.9%,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而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3100万辆,创下历史新高的情况下,汽车行业利润率也仅为4.3%。 在这种情况下,中小车企可能就要面对生死考验,诸如哪吒汽车、极越汽车等遇到经营困难的车企,可能还会不断涌现。 头部车企虽然尚能依靠规模效应存活,但频繁的价格战也会让车企不得不压缩上游供应商利润空间,同时延长账期应对财务成本,从而增加车辆零部件的安全隐患。 同时,价格战也考验着车企的品牌形象、口碑、老车主生态等,因价格战导致老车主感觉被“背刺”而维权,已经是车企绕不过的问题。 责编:刘安琪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