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赵景致 每经编辑|杨夏 5月26日,为期五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不仅是展示我国文化最新成果的“超级窗口”,同样也是促进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文化贸易“对接桥梁”。文博会组委会数据显示,本届盛会汇聚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6280家机构参展,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 交易是展会的生命力所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从科技产品到非遗项目,再到黄金珠宝,多家参展公司及个人拿到了订单。此外,为增加产品IP(具有商业价值和可开发性的创意内容)附加值,本届文博会还开展了多场IP打造和知识产权保护发布会,助力中国企业讲好产品故事。 超220万人次参与,首设AI展区“展会规模、展商数量、国际参展商及采购商数量均实现新突破。”文博会组委会办公室表示,主会场、分会场、各相关活动点总参与人次达220多万,主要指标较上届均大幅度增长。 据悉,本届文博会以线下为主、线上同步的方式举办,设置8个展馆,总展览面积达16万平方米。共有6280家机构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展,比上届增加265家。 此次文博会的创新亮点和最大看点莫过于AI(人工智能),以及“科技+文化”场景的极致展现。 记者注意到,文博会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且吸引了6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常青顶流”企业和“破圈新秀”企业参展,通过AI全应用场景呈现、AI科技演出、AI共创互动等创新方式打造全新文化体验。 每经记者在文博会现场看到,人形机器人展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如一款名为“夏澜”的机器人,外观接近真人,且拥有能展现丰富表情的“百变人脸”,被众多参展者“围观”。众擎机器人还召开了机器人“格斗赛事”发布会,将观众对AI的“未来想象”推向高潮。 不只机器人,靠科技“出圈”的还有各种传统文化:在河南展区,戴上VR头显,敦煌莫高窟的细节“触手可及”;湖南展团“摩崖石刻数据库”用数字技术修复石碑文字,让沉寂千年的石刻焕发新生。看展之余,参展者甚至还能喝一杯机器人手冲的咖啡,做一次AI机械臂的理疗⋯⋯“科技+文化”作为文化产业新的发展趋势,在这届文博会上得到充分体现。 ![]()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孔泽思 摄 |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