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乐科技讯,中国碳中和(01372)发布公告,于2025年5月20日,集团与中农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农海稻)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农海稻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参股成立,耐盐硷作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领军企业,其业务范畴横跨海水稻(盐硷稻)等耐盐硷作物特异种质资源利用、功能基因挖掘、新品种选育、栽培模式与技术研究、盐硷地综合利用及健康功能食品创新等多个环节,已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专精特新”
企业、广东省农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新疆自治区农业龙头企业等称号,技术实力与行业地位斐然。 中农海稻作为耐盐硷作物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领军企业,掌握耐盐碱水稻、小麦、大豆等多种作物的原创种质资源、核心技术及产业化能力。其累计获得27项专利、8项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在全国12省布局33个基地,海水稻种植推广面积达50万亩,水稻亩产670-850公斤,小麦平均亩产突破80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422.1公斤。其技术成果已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百余次专项考察,其创新实践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中央媒体深度报导。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盐硷地综合利用的意见》(中办发〔2023〕44 号)政策指引,我国现有耕地红线为18亿亩,而盐硷地存量约15亿亩,其中约5亿亩具备综合利用潜力,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及实现重“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盐硷地综合治理不仅能有效拓展耕地资源储备,更可通过植被碳汇及土壤改良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有效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地实施。 集团与中农海稻签署的协议约定,双方将以“共建共用、互利共赢”为原则,围绕盐硷地生态治理、耐盐硷作物种植、碳汇资产开发、产业化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双方拟定分阶段实施计划,2025年率先启动国内盐硷地改良核心区100万亩种植工程,中长期规划国内外推进盐硷地综合利用与碳汇修復工程总规模达2亿亩;在碳中和人才体系建设方面,双方将共同推动农业领域碳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集团将协同中农海稻,支持各级政府与相关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碳中和管理队伍,赋能地方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 根据协议,集团与中农海稻互为战略合作伙伴,双方的合作内容包括并不限于股权合作、生态治理业务合作,且集团有望战略投资中农海稻。 本次合作进一步拓展了集团在碳中和领域的产业布局。盐硷地改良可增加土壤碳储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硷性土壤碳酸钙累积形成的稳定无机碳库,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提供有力支撑。改良过程中的多种措施能增强土壤碳汇功能,推进绿色生态建设与行业发展,同时带来大量碳汇储备开发机遇,成为集团公司业务增长新引擎。通过技术驱动、数据支撑与专案实施深度融合,实现盐硷地从“生态负资产”到 “碳汇正资产”的华丽转变,提升区域绿色生态建设水准,丰富集团在碳资产开发、碳交易、碳规划、绿色金融、ESG资讯披露等双碳业务应用场景。 董事局认为,该战略合作将加快盐硷地治理创新技术落地、构建可持续碳汇开发与运营体系,在强化集团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亦为公司在全球碳中和赛道上奠定坚实基础,为集团带来长期稳定的业务增长和财务回报,巩固公司及股东的整体利益。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