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静 张文瑜 西安 每经编辑|贺娟娟 5月19日,西安市航天基地管委会大楼迎来历史性时刻:长安区委书记、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吕强率队走访慰问航天基地管委会机关,标志着两区“区政合一”改革正式进入实操阶段。 吕强走访时强调,要树牢“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意识,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共同推动长安区与航天基地一体化运行,释放“1+1>2”的改革效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长安区区长、航天基地党工委副书记张军一同走访慰问。 长安区与航天基地官宣“区政合一”,这场酝酿已久的改革靴子终于落地。 以上两区一体化运行后,将涉及1593亿元GDP与超400亿元GDP的行政整合,重塑西安城南经济地理格局,预计释放超百亿元产业协同红利。 这也是继2021年阎良区与航空基地试点后,西安第二个“区政合一”案例,亦是中央推动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地方实践样本。 长安航天“区政合一”西安城南,航天基地与长安区的“区政合一”改革正悄然改变这座城市经济肌理。 据西安航天基地公众号发文,5月19日,长安区委书记、航天基地党工委书记吕强走访慰问航天基地管委会机关时,一句「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的表态,以及强调西安航天基地与长安区实行区政合一、一体化运行,标志着这场涉及百万人口、千亿经济总量的行政整合正式启动。 来源:西安航天基地官微 这并非偶然。 从2017年国务院要求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到2019年国家级经开区精简高效改革,中央政策的顶层设计已为这场变革埋下伏笔。 国务院2017年《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优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推动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2019年《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则进一步强调“精简高效”原则,鼓励开发区回归产业发展核心职能。 长安区和航天基地的“合体”正是对中央政策的落地实践,当然除了顺应国家政策,西安主动而为外,两区的一体化发展亦有行政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深度整合的现实基础和需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航天基地作为国家级经开区,在航天动力、光伏新能源、智能终端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2022年以23平方公里土地实现404亿元GDP,单位面积产出位居全省前列。但受限于土地面积,部分产业项目落地受限。 而长安区作为传统行政区,拥有1583平方公里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熟的公共服务体系,2024年GDP达1593亿元,增速9.5%,在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优势显著,却受限于管理体制,工业短板突出。 两者的一体化发展,实质上是一场“优势互补”的双向奔赴,航天基地注入产业动能,长安区释放土地潜力。 更深层的动因在于破解“开发区与行政区两张皮”的体制性矛盾。 此前,航天基地承担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等经济职能,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事务由长安区负责,双头管理”导致公共服务割裂,资源配置分散、行政效率低下。 事实上,两区地缘相邻,此前航天基地部分社会事务已由长安区代管,2023年移交9个社区的40项社会事务,已为一体化埋下伏笔。 来源:今朝长安 一体化的“化学反应”长安区与航天基地官宣“区政合一”产生的化学反应无疑令人期待,特别是两区的产业协同和产城融合,为两区未来经济发展打开巨大想象空间。 事实上,航天基地的“国家队”资源已经在与长安区的产业基础产生化学反应。 公开资料显示,航天六院的火箭发动机技术正通过长安AI智造基地转化为智能装备,而长安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的配套企业已进入航天产业链供应链。 再如航天基地的荣耀科技园,这家拥有超3000名研发人员的智能终端研发基地,其人才需求可依靠长安区的教育资源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带动上下游企业落户。 长安区的土地资源则为航天产业打开新空间。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新能源等产业高度集聚,拥有隆基绿能、国家超算西安中心等头部企业,长安区南部的大学城和未开发区域,可为航天产业链延伸提供载体。 来源:VCG211363225864 记者注意到,航天基地二期规划的空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8个产业组团,正通过长安区东南部的引镇片区扩展。如航天基地的卫星导航技术与长安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结合,预计将催生百亿级车路协同市场。 不止是产业协同和互补的化学反应,航天基地曾因“重产业、轻配套”被诟病为“白天热闹、夜晚空城”。长安区成熟的医疗、教育资源将填补这一缺口。而航天基地规划中的10个城市公园、32个口袋公园,也将提升长安城市片区的宜居性。 意味着,两区从“产城分离”走向“产城共生”,或催生西安南部新的城市极核。 西安“南翼”增长极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包括空天·大飞机数字装配产业园在内的20个产业园区在阎良大地拔地而起,截至目前,阎良区(航空基地)航空企业已超2000家,航空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00亿元,“1+1>2”空天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初见成效。 这也验证了 “区政合一”模式的可行性与高效性。 长安区与航天基地的“区政合一”改革也是西安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的延续与升级,这一模式将拓展至航天科技与数字经济领域,全力打造西安“南翼”增长极。 从地理区位与发展规划来看,长安区与航天基地同处西安市南部区域,在发展规划上早已形成紧密协作关系。 在“南优南控”战略背景下,城南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亟需通过行政整合打破区域壁垒,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长安区与航天基地的“区政合一”改革,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必然选择。 长安区凭借丰富的教育资源、高端人才储备以及科研实力,有望成为主城区产业外溢的重要承接地。航天基地则具备深厚的航天科技产业基础,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果显著。二者的整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势互补。 根据官方此前发布的消息,预计于明年投入使用的西安东站,将实现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无缝衔接,计划接入地铁5号线、12号线、15 号线和 21号线,且与西十、西康同步建成投用。 来源:今日灞桥 其中,地铁15号线作为串联高新三期中央创新区(CID)、长安区、航天基地三大板块的重要线路,其与西安东站的衔接备受关注,或将对城南空间格局进行重塑,进一步释放区域空间重组带来的红利。通过逐渐完善的交通网络,产学研资源能够得到有效串联,为产业外溢和创新要素的流动提供坚实的实体支撑,进而加速区域一体化进程。 此外,在西安都市圈的发展中,两项“区政合一”改革亦将构建起东西两翼的创新极核。 阎良—航空基地聚焦航空制造与临空经济,长安—航天基地则发力航天科技与数字经济,形成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 这种产业定位的错位互补,通过产业链的深度关联,有望带动西安都市圈相关产业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在大飞机制造、商业航天等国家战略领域,更有机会培育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联合体,提升西安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可以预见,“区政合一”改革正在重塑西安的经济地理版图。 随着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长安区与航天基地融合区域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显著提升,助力西安在万亿GDP城市竞争中实现能级跃升,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