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养猪业处于变革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产能的调整、猪价的波动、疫病的压力,给畜牧业产业链上下游带来挑战,但也为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孕育新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以山东为代表的放养模式革新,吸引了全国猪业的目光。 5月18日,2025全国猪业放养模式高端闭门思享会暨首届好猪苗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大会由南方农村报社主办,农财宝典、新牧网、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承办,安佑集团战略合作。 会上,8位大咖围绕“放养趋势、机遇和挑战”主题展开讨论。出席本次圆桌论坛的嘉宾有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会长刘思当、硕禾集团总裁孟凡伟、青岛嘉大农牧总裁曹庆明、山东友邦惠农董事长赵西友、禾丰食品常务副总裁高全利、福建箬溪生态农业董事长郑新平、科星药业高级副总裁陈殿生。山东省畜牧总站正高级畜牧师、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秘书长周开锋主持此次圆桌论坛。 8位大咖围绕“放养趋势、机遇和挑战”主题展开讨论。 放养重在组织和经营方式改良 周开锋:山东猪业的放养模式呈现哪些特点?与传统的“公司+农户”有哪些不同?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刘思当:养猪业格局一直在变,20世纪80年代以前家家户户养猪,80年代开始规模化发展,有的发展快,形成集团公司或大规模猪场,便出现产能外溢,养不了那么多猪就开始放养。这类放养是重资产企业搞放养,原因是产能过大,放养过程中仔猪、饲料都是自产的,养殖户规模小。现在的放养是在原来“公司+农户”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原来山东家庭农场、散户基本都是自繁自养,2018年后受疫情的影响,山东很多母猪养不成,猪场损失惨重。而现在疾病防控水平提高,也面临养不成、养不好的压力。福建的种猪业水平高,PSY可以做到30头以上,而山东许多猪场PSY在18头以下,1头能繁母猪实现年出栏16头猪。 受自身资源条件的限制,比如原来许多饲料企业失去了市场,集团公司做技术的、做放养的员工下岗等原因,自然而然发展了新型放养。这类放养的特点是轻资产专业化经营,仔猪是采购的,并且大多数是跨省采购,更注重经营和技术,养殖规模大,数量增长快。山东省年出栏4333.6万头猪,放养能占到40%左右,业绩方面,绝大多数放养公司实现了高水平健康养殖,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当然,山东养猪业的变革也面临挑战,全国都在放养,优质的仔猪变成稀缺资源,高水平的仔猪价格居高不下。这种饲养模式也会极大地推动种猪的发展,用不着很长时间,种猪产能就过剩。仔猪价格不可能持续高,这样就会助推产能过剩。山东的放养模式是救自己命,模式外延、产能加大可能加深内卷。所以,无论是发展的动机、人员、猪的养殖生产水平,跟传统的“公司+农户”不一样。 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会长刘思当 周开锋:山东推出了极具竞争力的一系列精细化分工模式,打造融合化发展产业链,正在颠覆市场格局,重新定义养猪业。养猪业上中下游一下子忙碌起来,一些人开始兴奋,一些人开始慌乱,山东猪业转型,不同于过去养猪产业模式调整,创新打造了一个垂直整合和面源整合的体系,从市场需求到终端养殖育肥效益反向拉动,通过跳出自有体系的组织束缚,面向全国全行业遴选优质资源,如人才、仔猪,实现资源的全域整合,去经销商、去业务员等减少握手成本成为趋势,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山东为什么这样变,以前自繁自育很难应对疾病,通过改革组织方式,实现合伙人机制,全域资源整合,成绩提高的同时也能控制好疾病。 山东省畜牧总站正高级畜牧师周开锋 整合资源规避放养的坑 周开锋:有网友提问,想做好放养,必须整合哪些资源?另外,饲料企业作为养殖平台从事放养,有哪些坑需要后来的企业重视和规避? 高全利:我做养猪是从放养开始做,2017年在河南、河北、安徽三个点。放养做大做强的难点在终端,也就是和农户的合作,突破就能上规模。放养合作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出现疫病损失,农户渴望补偿,企业争取利益,就容易产生纠纷。如何把成绩做好,又能解决问题是企业成熟的表现。需要重视的是,合同是死的,企业是活的,合理让利,人性化考虑,相互理解。不要有过度的销售承诺,特别饲料企业业务员,不要轻易拍胸口,把数据主动压下来。饲料行业是微利行业,不要仅仅因为要卖饲料去做放养,养殖容易产生巨额盈亏,玩法不同。 禾丰食品常务副总裁高全利 赵西友:以前我做饲料,当时养猪是为了把饲料卖出去,现在转向专业做放养。又要卖饲料,又要养猪这种模式不长远,没有持续性,现在必须分清楚。饲料面临散户的退出,放养和帮养合作的客户群体不一致,合作观念有区别。我们走放养均衡生产,无论行情如何,都正常补栏,正常出售,就像工厂一样,生产出来就要卖掉,不能压栏,亏钱也卖,均衡生产。对农户要分类分质进行管理。 哪怕疫情压力大,不能拖着养户,一些防控压力小的养户,该补栏就补栏,把一些防控压力大、环境不好的场压缩,过后再补栏,做到每个月有猪进、有猪出。未来养猪业是欧洲模式,如果放养不去改变,不走向高水平发展,一定会被淘汰。养猪关键是人和团队,养户资源非常重要,没有好的养户,不可能实现放养公司的利润。养户心态好,服从管理,观念好,跟着公司节奏走,能接受新的养殖模式和思路,就能提高养殖指标,提升硬件水平。另外,猪苗资源很重要,稳定、高健康度的猪苗方便统一管理。 山东友邦惠农董事长赵西友 孟凡伟:整合资源就是规避放养的坑。放养应该重视五个要素:第一,要有钱,要有后续资金,要有可持续的融资能力,抵抗疫病和各种状况。养猪要有平台帮助我们度过低谷期,很多企业就是没熬过倒闭了。第二,要有专业团队。养猪虽然简单,但是个技术活,特别对放养来说,要考虑资产的安全。放养队伍的组建要人品好。第三,要有好的管理,涉及到养猪全过程,提高生产成绩。其中,选好猪苗是重中之重,好猪苗在育肥端的重要性占70%-80%。如果品种不好,料肉比高,每头猪可能亏200-300块钱。第四,要有好的模式。像山东一样,大部分放养公司是合伙人模式。现在的趋势是集团企业放养竞争力弱于合伙人模式的放养,因为合伙人模式下每个人都把放养当成自己的事业去努力和奋斗。第五,要有好的战略规划。养猪我们能说了算的是生产成本,怎样能把成本降下来。如果行情不好,买高价的猪苗回来,怎么能确保放养业务持续运营下去,这就需要考虑长远的规划成本。大一点的放养公司,会保持较大的出栏量,所以从长期规划而言,要思考怎么引入新品种,更新设备设施,用更好的思维路线去降本。 硕禾集团总裁孟凡伟 曹庆明:做好放养,成本为王。第一,要有个好身体,有颗好心脏,经受得起各种坑和亏损。第二,要有钱。行情变化,不一定持续赚钱。第三,整合资源,有好的渠道对接仔猪,做好饲料营养方面的管理、人员管理、物流管理、生产管理等。放养需要好的团队、好的考核,把赚的钱分好,不能全部让合伙人为放养模式和平台承担风险,要有亏得起钱的胸怀。合伙人也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坑,选人要选得好,人品要好。为什么山东放养做这么大,因为山东大多数合伙人都因为deep drink成为兄弟,成为朋友。 青岛嘉大农牧总裁曹庆明 福建成为种仔猪外销大省 周开锋:放养体系中,好猪苗是关键一环。福建的种猪体系做得非常出色,南方的猪苗尤其福建的猪苗备受北方放养企业的关注。福建目前种仔猪体系的情况如何?与北方放养企业合作现状如何?未来有哪些合作空间? 郑新平:育肥最重要是猪苗的健康度和品种合适。山东放养是自然形成的一个市场,是接地气、有生命力的做法,把我们整个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对于乡村振兴也有助力。关于猪苗的供应,市场需求倒逼我们跟上步伐,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做什么。首先是健康,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的品种,我们把品种做好。跟山东的合作我觉得养母猪和养育肥猪应该是一致的,要及时反馈及时调整,母猪和育肥要变一家人,卖出去要跟踪,要服务好。猪苗到山东这边育肥,可能没多久就可以出栏,我们有专门的养育舍,猪养大点,到养户手上就更好。我们的猪苗,最好的是7公斤,平均在10公斤左右,在养育舍养一段时间,把差的挑掉,把好的选出来。山东气候比较冷,大一点的猪比较适合,到集团的猪就需要小一点,根据不同客户需求,我们会进行调整。 今年一季度,福建省外销的猪苗达到130多万头,种猪外销达16万头,未来福建省健康猪苗、种猪往外走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合作模式也有变化,比如山东放养公司跟福建的企业一起合作养母猪,把基地落地南方,这样有稳定的苗源,合作也越来越紧密。现在养猪已经是跨区域的对接,全域优势资源整合,各自干特长的事,规避缺陷,做成规模大猪场。 福建箬溪生态农业董事长郑新平 重视防疫和适度规模走向高质量发展 周开锋:放养体系的发展,由于猪苗来源的多元使疾病防控难度增加。科星药业作为动保领域的龙头企业,在疾病防控领域有许多探索。放养模式中哪些疾病需要高度重视?如何高效防控? 陈殿生:疾病防控是个系统工程。选种、饲养管理、饲料使用优质、通风保温、生物安全防控、疫苗科学防控方案、化药的药物防控方案都很重要。有了好的方案不一定把病治好,还要选好产品。不管是疫苗还是兽药,得认品牌。使用方便的产品,能减轻兽医工作量,兽医就会干得好。科星通过产品创新,产品包装塑料化,洗消不容易破损,使用不会扎手,不断地提升安全性和环保性。 科星药业高级副总裁陈殿生 刘思当:对于放养,在有限的范围内高密度、高强度饲养,我们高度关注重大疾病。急性疾病包括非瘟、蓝耳、口蹄疫、传胸等,都会使猪急性死亡。第二类是消耗性疾病,如支原体肺炎、圆环、副猪,还有一些胃肠道的疾病,这些都会使猪严重消耗,对猪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障碍。防控疾病,要有整体方案,从人员、技术层面,基于疫病防控技术的依托,用好兽药、检测诊断等。搞放养的企业要抓住升级转型的机遇,善于经营,破解疫病的风险、成本的风险、经营的风险,同时要适度规模,量力而为,这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不能盲目自信,盲目扩张,我们要向坏处想,向好处办,放养模式一定可以持续发展。 |
2 小时前
3 小时前
3 小时前
3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