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猪价又跌了。规模场带头降价抛售,散养户跟风集中出栏。 市场陷入“竞相出逃”的恶性循环,价格体系正崩塌。5月17日,外三元生猪均价14. 68元/公斤,较昨日再跌0. 04元。 此前坚挺的7.34元/斤价位已失守,多地猪价“七上八下”后现松动。 27省统计显示,22省下跌,2省跌破7元大关,广西跌至6.9元。 南北区域价差持续扩大,中大体型猪与标准猪价现倒挂。 回溯数据,3月全国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同比增7%。2024年10月至2025年3月,新生仔猪数量同比增7%。 一季度猪饲料产量达近年峰值,仔猪育肥猪饲料增10%左右。这些数据预示,生猪供应增加形势不可逆转,压力山大。 值得警惕的是,今年压栏和二次育肥提前至4月。 这导致生猪供应压力整体后移,5月后猪价或面临“塌方”风险。 市场正进入“集中出栏”过程,养殖户心态开始恐慌。 仔猪价格却仍高位稳定在40.21元/公斤,形成鲜明反差。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方面,前期养殖户看涨预期强,压栏惜售推高体重猪存栏。另一方面,消费端需求疲软,终端猪肉价格难涨,屠宰场压价收购。规模场为回笼资金率先降价,引发散户跟风抛售,恶性循环形成。 从历史数据看,当前猪粮比6. 37:1,虽处盈亏平衡点上方。但供应过剩趋势明显,猪价下行通道已开启。养殖户面临两难:现在出栏担心亏损,继续压栏风险更大。 行业需要冷静分析数据,避免盲目跟风出栏加剧价格下跌。我个人认为,短期猪价难改下跌趋势,但过度恐慌不可取。 相关部门应加强市场监测,引导合理出栏节奏,避免价格过度波动。养殖户更要理性判断自身成本,切勿被市场情绪左右。 毕竟,养猪业需要长期规划,而非跟风追涨杀跌。猪价波动是行业周期性调整的必然现象。 此次下跌暴露了产能调控的滞后性,也给行业敲响警钟。 建立更科学的产能预警机制,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迫在眉睫。 未来,如何在市场规律与政策引导间找到平衡,值得全行业思考。无论市场如何变化,理性应对永远是关键。 关注后续生猪供应数据变化,以及消费端能否回暖,是判断行情的关键。 养猪人需做好成本管控,挺过这轮周期调整。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的冷静与智慧。 |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