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张静 西安 每经编辑|贺娟娟 在资本市场的权力游戏中,上市公司控股权的争夺从来都是最扣人心弦的戏码。 瑞联新材这场国资方与原控股股东阵营的角力,堪称新《公司法》实施后控制权争夺的教科书级案例,青岛国资溢价55%入主,却遭原股东掀桌反击,在资本市场持股和法院诉讼相互攻防之后,双方又将战火烧至股东大会。 2025年5月12日,瑞联新材发布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公告,大会共审议12项议案,涵盖年度报告、利润分配方案、董事选举等常规议程,而《关于取消监事会的议案》及配套章程修订案未获通过。 围绕监事会存废的博弈,国资方和原股东关于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争夺战开始进入白热化。 监事会存废之争一场股东大会关于监事会“存废”的决议,将瑞联新材的控制权争夺再次推至前台。 2025年4月19日,瑞联新材公告称,对《公司章程》中监事会、股东大会等条款进行修改,公司将不再设置监事会,监事会的职权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议事规则》予以废止。 上述公告称,2025年4月18日,公司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订〈公司章程〉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的议案》、第三届监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取消监事会的议案》,前述两项议案尚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这一议案旨在响应2023年《公司法》改革及证监会相关规定,自2023年《公司法》修订后,上市公司可通过设立审计委员会替代监事会,以精简治理结构。 然而,监事会会议虽然通过了上述议案,但议案在提交股东大会审议时却遭遇否决。 5月12日,在瑞联新材年度股东大会上,出席股东及代理人共174名,代表60.0027%的表决权,会议由董事长刘晓春主持。 决议公告显示,大会共审议12项议案,涵盖年度报告、利润分配方案、董事选举等常规议程,而《关于取消监事会的议案》及配套章程修订案未获通过。同意票数占比43.8428%,反对票数占比为54.9707%。 来源:瑞联新材公告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议案被否的或早有迹象,此前4月18日的董事会中,董事吕浩平先生因紧急就医缺席会议,公司称虽然前期向公司表示对董事会所有议案无异议,但尚未向公司提交表决票、未签署会议文件。而吕浩平为审计委员会成员,原股东阵营的代表。 对于上述议案被否及投票相关,记者亦致电瑞联新材采访,对方相关人士表示“股东或董事投票为个人隐私,一切以公告为主”。 上述表决结果背后,或折射出青岛国资方与原股东阵营的激烈对抗。 瑞联新材董事会提出该议案,旨在顺应监管趋势、优化决策效率,实则隐含改组治理架构以强化控制权的意图,即取消监事会可能削弱原股东在监督层的影响力,为青岛国资后续调整董事会铺路。 若监事会废除,审计委员会将成为唯一监督机构,而青岛国资方若主导该委员会,将实质性掌握公司治理权。原股东阵营通过否决该议案,或是对青岛国资主导的治理结构改革的抵制。 原股东阵营通过否决议案,不仅阻断了青岛国资的治理重组计划,更可能触发股权转让协议中的“重大违约条款”——根据协议,青岛国资需在2025年6月30日前完成至少15%股份收购及表决权委托,而监事会存续直接冲击该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在控制权争夺期间,瑞联新材股价呈现剧烈震荡,2025年3月司法判决后,股价一度上涨13.3%,但5月监事会议案被否后回落至39元附近,市值较年内高点缩水超20%。 而股东户数从2025年3月的9798户减少至5月的8417户,显示中小投资者在博弈中加速离场。 国资进场的“碰撞”要理清青岛国资与原实控人阵营的股权争夺暗涌,还要从上市公司的股东变动说起。 自2023年9月原一致行动协议到期后,瑞联新材陷入“无主状态”,叠加当年净利润下滑45.57%的经营疲软,股东分歧加剧。 自此,瑞联新材控制权真空期形成,原股东刘晓春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约37%,股权结构较为分散。 2024年5月,青岛开投集团抛出“协议受让11.74%股份+表决权委托12.07%+定增认购”的组合方案,试图以23.81%表决权加8.85亿元收购38.24%股份入主上市公司。 来源:瑞联新材公告 这一收购背后,是青岛西海岸新区“强芯扩屏”战略的驱动,作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国资平台,开投集团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控股瑞联新材补全“原料-面板-终端”显示材料产业链,其产业布局涵盖贸易、工程、船舶制造等领域。 此次入主,不仅响应了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规划,且满足青岛“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链布局需求及产业野心,瑞联新材的OLED前端材料技术可填补当地显示产业链关键环节,与京东方、万达光电等巨头形成协同。 公开资料显示,瑞联新材主要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专用有机新材料,主要产品包括单体液晶、OLED材料、创新药中间体等。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59亿元,同比增长20.74%;归属净利润2.52亿元,同比增长87.60%;业绩大幅回升,扭转了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的业绩下滑趋势。 除了图谋产业战略,青岛国资方入主瑞联新材的设计方案,也巩固了收购后的控制权。某种程度上,也为后续与原股东的碰撞埋下伏笔。 2024年11月,原股东刘晓春单方面解除与青岛国资的补充协议,争议焦点包括付款节奏、表决权委托终止时间等条款,并通过一致行动人西安鑫宙增持至10%,发起反击。 青岛国资随即起诉要求履约,2025年4月一审判决要求其支付40%转让款(1522.9万元),但原股东刘晓春计划上诉,导致股权交割停滞。 双方围绕协议效力展开的司法拉锯战,最终以青岛中院2025年3月强制执行股权划转暂告段落。 对此,记者亦联系了瑞联新材采访,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可发送采访提纲再决议是否予以回复,但截至发稿前,尚未收到对方回复。 愈演愈烈的“战争”司法拉锯战之后,青岛国资和原股东方的股权之争开始愈演愈烈,从法庭延伸至了股东大会及资本市场的相互攻防。 记者注意到,刘晓春阵营一直在股权之争上持续施压,与王小伟、王银彬签署一致行动协议,通过增持手段,持股比例提升至15%。而青岛国资仅持股11.43%。 来源:瑞联新材公告 其次,不仅联合一致行动人西安鑫宙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安鑫宙")增持,西安鑫宙还押200万股用于融资,显示其资金链承压但仍未放弃争夺。 此外,刘晓春发起“第三人撤销之诉”,试图推翻青岛中院的生效判决。2025年4月开庭的“第三人撤销之诉”或将成为控制权归属的转折点。若原股东胜诉,青岛国资的控股地位可能逆转。反之,开投集团将加速整合资源。 来源:VCG111509435652 与此同时,开投集团计划以27.61元/股认购8.15亿元定增,较当前市价折价约30%,此全额认购的定增尚未落地,定增价格与稀释效应可能引发新一轮对抗。 最新的一次角力,则为2024年股东大会对取消监事会议案的否决,原股东通过否决治理改革议案,延缓青岛国资控制权落地。 如果说,青岛国资入主上市公司意在产业战略目标,与之博弈的原股东刘晓春这一阵营既有对经营主导权的捍卫,亦或暗含对国资入主后技术路线调整的担忧。 公开资料显示,刘晓春作为瑞联新材创始人,深耕显示材料领域二十余年,构建了以其为核心的管理架构。其一致行动人西安鑫宙由王银彬控股,后者与刘晓春在多个项目中存在合作。 瑞联新材2024年与出光兴产战略合作,增资与对方共同成为出光电子材料(中国)有限公司的股东,旨在将出光电子打造为中国市场最具竞争力的OLED材料供应企业,刘晓春明确表示将“深化技术支持与服务”,显示其对技术自主性的坚持。 因此,监事会的存废,以及此前双方的博弈不仅是控股权之争,更暴露了国资并购民企的典型挑战,青岛国资追求产业链协同,但或与原管理层的技术路线、治理体系、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等难以兼容。 例如,瑞联新材2024年推出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中,核心技术人员获授比例达42.38%,而国资主导的治理结构可能削弱这类激励措施的有效性。 当下,这场控制权争夺远未落幕,但已为资本市场提供沉思,当产业资本与原股东阵营在治理结构、战略方向、利益分配上激烈碰撞时,如何平衡资本效率与技术创新,将是瑞联新材乃至市场需要破解的命题。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披露内容以公司公告为准。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20 分钟前
20 分钟前
20 分钟前
20 分钟前
20 分钟前